“官本位思想”的余毒:公务员福利就该比民众高

null

几年前《人民日报》上曾刊登一篇“公务员收入不高,你为啥不信”的署名文章,并在互联网上引发网友热议。文章称“应通过消除(公务员的)黑色收入、挤压灰色收入、科学设定白色收入,消解人们(对公务员收入高)的刻板印象”,也认为应该“健全监管、完善机制”,“让公务员收入清清白白”。

对此,有网友表示赞同,提出全国各地公务员的情况不同,不能一干子打死,也有网友指加强社会监督,让公务员的收入真正透明化,才是消除大众偏见的关键。

但更多的网友则是提出了更大的质疑:如果公务员收入不高,那么,那些拼命要去考公务员的都是傻瓜吗?为何有些乡镇级的公务员都能开上汽车?基层公务员如此“坑爹”,为何一些基层公务员的子女还是可以进入公务员的队伍?

当然,其实些疑问的一个简单解释是大众混淆了政府官员和普通公务员的性质,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官本位”下衍生出的历朝历代人们对“公务员”的病态推崇,甚至是崇拜。

但须知人们不可能平白无故的崇拜“官”,进而发展出流毒至今的“官本位”思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历代“官本位”背后的那些大众皆知,却又雾里看花的潜规则。

null

●读书人当官后的益处:经济上能发财 政治上有特权

中国人传统地把做官看得重要,我们有理由说是由于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教了我们一套修齐治平的大道理;我们还有理由说是由于实行科举制而极力我们“以学干禄”,热衷于仕途;但更基本的理由,却是长期的官僚政治,给予了做官的人,准备做官的人,乃至从官场退出的人,以种种社会经济的实例,或种种虽无文明确定,但却十分实在的特权。那些实例或特权,从消极意义上说,是保护财产,而从积极意义上说,则是增大财产。

“做官发财”始终是连在一起讲的。中国士宦的政治生活与他们的经济生活的特殊联系,对于中国官僚政治的长期延续,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①

null

●清代国人为何官崇拜:官吏“隐性福利”高得惊人

按照规定,清代“中堂”一级高官的年薪包括180两银子和90石大米。刘墉(电视剧里的“宰相刘罗锅”)做“中堂”的时代可以领双俸双米,所以法定工资是360两银子和180石大米。如果米价按乾嘉时代每石1.5两银子来计算,刘墉的年薪大致相当于现在的13万元人民币,月薪一万多一点。这个工资是帝国官员的最高标准了,但相对于一个大国的总理副总理来说这份工资实在不能说是高了。其他的福利多多少少有一些,但数额有限。

总体来看,作为一个大国总理级别的“中堂”,其正式的福利不算多,级别比他低的各级官吏就更不用说了。这样就不免产生一个问题:官当到最高级别,也不过是这么点福利,那当官还有什么吸引力?

在帝国时代,当官的法定福利也许并不那么吸引人,但“隐性福利”却非常滋润人。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有官崇拜。

在大清帝国,一个县令一年得个一二千两银子的“隐性福利”是不难的,而他们的工资(薪俸)不过是几十两银子,加上几百两的养廉银,也远远比不上能得的“隐性福利”多;至于当时总督、巡抚之类的省级高官,他们的“隐性福利”更是以万两银子计,更是远远超过他们能得的薪俸和养廉银。

在18世纪初,广东巡抚的“节礼”(即一年四节——端午、中秋、春节三个传统节日和官员本人生日所收受的礼金),超过了10万两银子。(康熙五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广东巡抚法海奏折)两江总督则表示,如果他愿意收,一年四节的“节礼”还不止10万两银子。(雍正元年四月二十五日两江总督查弼纳奏折)那个时代的10万两银子,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相当于3000多万元。这就是说,一年光是收礼就成千万富翁了!

有这么多的“隐性福利”,使得“统天底下的买卖,只有做官利钱顶好”,所以很多中国人和《官场现形记》中的王二麻子一样,“拿定主意,一定也要做官”。这,便是官崇拜的社会心理根源,是中国人以当官为最佳职业选择的原因所在。②

null

●古人做官的好处:依靠体制衍生诸多法外幕后权力

衍生权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用来指示依附政治体制产生又有别于法定权力的那部分权力。一方面它具有依附性,权力所有者必须与政治体制有密切联系,或身为官吏,或与官吏、衙门有亲密接触;另一方面它又是政府权力泛化的结果,政治影响其他,其他反作用于政治,这就衍生出了许多法外幕后的权力来。

按照权力来源细分,衍生权力包括以下七种:亲缘权力(指通过亲戚关系获取的衍生权力)、地缘权力(指通过同乡关系获取的衍生权力)、科缘权力(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衍生权力)、陋规权力(指的是官场上盛行却没有法律依据的制度性权力,即一种半合法半非法的衍生权力,类同于今天官员、公务员的各种灰色收入)、体制权力、靠山权力(指权力所有者仰仗背后的靠山获取的权力)、跨界权力(政府权力跨出了正常的政府管理领域,在社会其他领域施展权力,就属于“跨界”)。③

【笔者说】《论语·子张》载子夏言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似乎给读书人做官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宋真宗的《劝学篇》到处了人们拼命进官场的缘由:“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向读书人昭示了做官的好处:居庙堂者易发财,做高官者有特权。

于是一千余年历史中,国人争相角逐官位,为权力你争我夺,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和官僚文化。

由此,人们争相追逐官位,尔虞我诈,权力被滥用更是比比皆是;而作为权利的衍生品,官吏们的各种明收入、暗福利也就成为大众既爱又恨的“好”东西。

历史经验表明,在当下环境,要防止官吏或者说公务员们趋利为恶,只能制衡将权力关进牢笼,只能用民主将官员置于民众监督之下。

【历史的花边】

null

●揭秘: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公务员薪水最高

宋朝百官的俸禄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优厚,月薪饷最高达400贯(一贯为千文),是汉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除俸钱外,还有禄米,宋朝大小官员锦衣美食,生活奢华。 

正一品官,月领禄米150石,俸钱12万文,外加每年绫20匹,罗1匹,绵50两; 从九品官,月禄米5石,俸钱8000文,外加每年绵12两。 除以上薪饷外,各种福利补贴名目繁多,计有茶酒钱、厨料钱、薪炭钱、马料钱,等等。官员家中役使的仆人衣食及工钱也由政府“埋单”。 

宋代公用钱借贷利息与职田的收入,除由部门长官支用外,大部分进了部门“小金库”,隔三差五发放给官吏们,成为收入的一部分。官员出差或赴任时,可以凭朝廷发的“给卷”在地方上白吃白住,甚至领用粮食衣服等。 

宋朝还设立“祠禄之制”,德高望重的高级官员进行定期疗养,一切费用均由国家承担。宋朝的不少官员能领取两份薪饷,名曰“职钱”。 

优厚的待遇,使宋代官员很少有自愿退休的,有的为延长任职期限,竟改动年龄。因此,朝廷只好强迫官员致仕,对年满七十的老官僚,不予考课,不给升迁。官员致仕时,往往给予加官晋级,类似当今公务员的“即提即退”。宰相级的官员致仕后,仍可参议朝政做“高级顾问”。官员自动退休的,其子孙可以“荫补”一定的官职,致使“官二代”从政者众多。

null

●古代官场怪事:官员不许世袭 公务员却可以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政治现象,称为“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指的是官位不能世袭,官员不能把职位传给亲属,胥吏职位同样不能世袭,但却通过种种办法使得其职位实际上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为了避免“官有封建”,必须实行任期制和回避制。任期制要求一个官员不能在一个地方任职时间太长,回避制则要求官员不得在自己家乡及邻近地区任职、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不能在同一部门或地方任职,其初衷都是避免形成势力,影响中央政令的畅通。

这些措施使得一个官员到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后,常常还不十分熟悉政务就被调任别处,也因此产生必须依赖比他熟悉情况的衙门胥吏处理公事的情形。加强监察力度、严格办事程序,目的是为了规范官员的施政行为,但结果是造成了烦琐的文牍主义和复杂的法令律例。官员们不熟悉律例,没有精力对付烦琐的文牍,不得不依赖胥吏办事。这一切都给胥吏上下其手留下广阔的空间,所以不够精明强干的官员,往往被胥吏们牵着鼻子走,权力也旁落到胥吏手上。

而胥吏们可以改换名字,也可以让有血缘关系者占据其职位,比如父传子、兄传弟及传给亲友等,使当胥吏成为“世业”。⑤

引用参考资料:

①摘自《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作者:王亚南,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②摘自《亚财政:非正式财政与中国历史弈局》

③摘自《泛权力》,作者:张程,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④摘自中广网,作者:佚名,原题: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公务员薪水最高?

⑤摘自《新京报》2011年1月1日第B07版,作者:洪振快,原题:《官无封建,吏有封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