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嬴政跟王翦的这次谈话,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杀机四伏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刻刻要当心。

将赵国、燕国马踏于脚下,奠定大秦一统天下之势的秦国名将王翦,就差点因为一场看似云淡风轻的君臣对话,丢掉性命、亡了家族前程。

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灭韩国。

公元前228年前后,王翦彻底吞并赵国,并且拿下燕国半数以上城市,迫使其苟延残喘于辽东,再无入主中原之力。

公元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贲水淹魏都大梁,魏国举国投降。

东方六国,其中三国是王翦或者是他儿子所灭,在崇尚军功的秦国,王家站在了功劳薄的顶端,享受老秦人、秦军将士的顶礼膜拜,王家可谓军心、民心都有了。

但是,这对于秦国的领袖嬴政来说可谓如坐针毡,功高盖主自古就出“忤逆之臣”。因而嬴政急需平衡王家,至于如何做?嬴政选择扶持新人。

嬴政在翻阅王家军报时,一位叫李信的青年将领引起了他的注意。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李信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

李信作为王家的下属,在对燕的作战中,曾以少胜多击溃燕军主力,拿下燕太子,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军界新星。有能力,还年轻,这对于嬴政来说无疑是制衡王家的好棋子。

为将拉拢变得理所当然,嬴政先是造出舆论,公开评价李信“贤勇”,是人才!接着将其纳入最高军事决策圈,参与秦国最高的军事会议,跟王翦同台竞技。

此后的灭楚作战会议上,嬴政也选择性忽视王翦,不能让他家再立军功。作战会议上,嬴政表明下一步战略目标是拿下楚国,开始让将领在出兵人数上做预算,李信是脱口而出仅需20万,王翦则坚持60万。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嬴政面对20万、60万的选择,内心深处是有些许窃喜,李信没有辜负他的栽培,风头上压过了王翦。最终嬴政很是得意的一句“王将军老矣”的讽刺,将王家理所当然地剔除攻楚计划。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於频阳。

嬴政的讽刺不但刺痛王翦的心,也让王翦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功高盖主了,于是他很自觉的选择隐退,以老了、有病退出军界,规避嬴政的猜忌、保全家族利益。嬴政达成了他的目的。

但是,让嬴政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信任的李信出了幺蛾子,让他劝退王家的行动一朝回到解放前。李信轻敌,20万大军被楚军引入包围圈给包了饺子,别说灭亡楚国,秦军差点骨头都没剩下。

嬴政听此噩耗传来,内心深处可谓一万匹马在跑。但作为领袖的他必须安静下来,他必须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纠结怎么会这样、不应该啊!

清醒过来的嬴政,他意识到自己操之过急了,青年将领是有一腔热血,但涉事不深,出问题的几率大。灭楚作为国运之战,是应该稳妥才行。于是嬴政决定再启用王翦。

考虑到自己确实伤了王翦的心,嬴政请王翦出山是拿出了礼贤下士的最高礼仪“自驰如频阳”,亲自上门去请。起初王翦是有点耍脾气,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但当嬴政:“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后背开始发凉,嬴政这句话看似是叫王翦别再推脱,实则是在暗示,将军你要有觉悟,我不是再跟你商量,而是在下达命令。

此时的王翦如若再推脱,那么就是趁火打劫的意思,嬴政作为老板无疑不会留,毕竟一个在老板危难之时讨价还价的人,忠心是个大问题。当年白起就是因为迟迟没有赴任去救急兵败的秦军,而被秦昭襄王赐死。

有白起的前车之鉴,王翦敏锐地察觉出嬴政看似云淡风轻的谈话,背后是杀机四伏。于是立马答应出山!与此同时为了打消嬴政担心他别有所图,在出兵之后,王翦数次讨要钱财,安定嬴政的心。

王翦能善终,他的观察力我们不得不佩服,有官场老油条的素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