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邵昀】“回锅”将满一百天,美国媒体如何评价总统特朗普交出的“执政答卷”?至少在中国问题上,美媒认为,特朗普的策略“落空了”。
美国《华盛顿邮报》4月25日称,尽管特朗普以“交易促成者”自居,在其任期即将步入100天之际,他真正能拿得出手的“交易成果”却寥寥无几。尤其是在“对抗中国”这一目标上,他高估了美国的影响力,导致特朗普政府在与中国的潜在贸易谈判中陷入被动。
美国《国会山报》25日一篇评论文章更直言,“中国正在给特朗普狠狠地上一堂贸易课”。文章指出,对于这个曾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的国家而言,中国不会愿意、也不可能屈服于特朗普的关税;倒是美国,才更无力承受关税的高昂代价。文章讽刺特朗普近来频频“臆想”中美谈判,背后实际反映的是其内心的恐惧。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5日,特朗普在前往罗马的空军一号上对记者发言 视觉中国
回顾本周,《华盛顿邮报》直言,特朗普政府在许多方面“处于被动”。先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上的官员们悲观预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或将显著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再是中方对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后,美方官员据称正陷入“恐慌”,竭力减轻中方反制措施可能造成的损害。
克里斯·特鲁克斯(Chris Truax)曾是已故共和党资深参议员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2008年在南加州总统初选的竞选活动负责人。在他看来,面对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威胁,中方会选择强硬反制“完全是可以预见的”。
特鲁克斯25日投书《国会山报》说,历史上,英国曾以贸易逆差为由,强迫中国购买以英美等西方列强的鸦片,由此开启的、让中国人饱受剥削和侵略的“百年屈辱史”,至今还是中国人未能愈合的伤口。
因此,但凡“对中国历史有那么一点了解”,都不难理解为何中国人现在为什么非但没有被特朗普的威胁吓倒,还“焕发出了新的国家使命感”。
特鲁克斯表示,从更为现实的层面来说,中国也没有理由“屈服于特朗普的恐吓”。其原因很简单:一,中国比美国更有能力在贸易战中生存下来;二,减少经济对出口的依赖,降低对西方技术的依赖,也是中国的长远利益所在。
特鲁克斯认为,“对等关税”实施后,虽然中国出口商的业务可能会受损,但中国可以出台政策来扶持本国企业。《华盛顿邮报》也提到,中国政府日前出台了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措施,或能帮助中国更好地抵御美方关税的冲击。
而美国则无法如此应对,因为美国面对的是供应链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财务问题。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汉学”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安迪·罗斯曼(Andy Rothman)指出:“在美国,很多消费品......是没有现成替代品的。人们会愿意、也有能力花双倍的钱给家里小孩买鞋吗?”
特鲁克斯也写到,一旦中国停止对美出口,美国人“花再多的钱也无法填满我们的沃尔玛超市”。“还记得疫情期间‘一罩难求’的场景吗?这次(受影响的)会是其数万倍的商品。许多商品将完全断货,能够买到的也会价格飙升。即便是特朗普,也无法通过行政命令废除供需法则。”
此外,外界对美国与其他国家贸易谈判前景的不看好,也加剧了特朗普政府的困境。《华盛顿邮报》透露,一名东南亚国家高级官员私下坦言,由于特朗普政府政策多变,他的国家对在美投资的信心正在下降,并对美国能否与众多国家成功达成新贸易协议持怀疑态度。该官员表示:“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在特鲁克斯看来,中国目前手握更多筹码,所以完全不慌,而这一事实正让特朗普极为紧张,甚至慌不择言。他表示,特朗普很多时候都在发表“幻想性的声明”,比如声称很快就能和中国达成贸易协议,坚称中方已多次“接触”他、“每天”都在进行积极的谈判,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谈判在进行。
与其说中美有在接洽,特鲁克斯认为,不如说特朗普正在“自说自话”,自己和自己谈判——从他宣布“对等关税”,到豁免中国制造电子产品的关税,中间只隔了48小时。最近,面对中国的沉默,他又开始宣称将降低对华关税。他宣称:“我们会很友好,他们也会很友好,看看会发生什么。但最终,他们必须达成协议,否则他们就无法继续在美国市场上经营。”
“你几乎可以闻到恐惧的味道。如果你必须通过坚持让对方坐到谈判桌前来开启谈判,那么你已经输了。”特鲁克斯说。
当然,特朗普也可以单方面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但特鲁克斯认为,即使他这么做,中国也未必会立刻回应,而可能选择“让他慢慢煎熬”。这是因为一旦中美贸易基本中断,短短几周内,美国的货架就会开始空荡荡。而每年美国零售商为圣诞季备货的订单,通常必须在6月初前就完成。可以想见,在零售商取消订单后,种种类似于“特朗普偷走了圣诞节”的标题将很快见诸报端。
“这一切意味着,特朗普已经把自己挖进了一个很深的坑,而中国完全没有理由拉他一把。”特鲁克斯预计,在恢复正常贸易关系之前,中国会提出一些重量级的条件,而这对美国来说,绝不会是什么好消息。“特朗普试图惩罚‘藐视’他的中国,这是对历史的无知和在经济上愚蠢的表现。他正在被现实狠狠教育。无论是对他还是对我们,这都将是一堂代价高昂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