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中国过河的印度,为何没迎来中国式的爆发增长?

印度10年前大谈印度制造,总理莫迪几乎照抄了东亚崛起时代的政策,为什么不能像中国一样爆发式增长?

究其根源,印度存在十多个的致命问题,将印度发展之路牢牢锁死。

第一,港口和交通

外向型经济必然要发展海运。印度港口设施落后,深水港基本没有(实际上有一个)。航道逐年淤塞。更麻烦的问题是,海岸线与印度实际人口分布不匹配。

印度海岸线人口不多,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内陆的恒河流域。恒河径流量不稳定,泥沙大,河床浅,无法发展航运,而且河口在别人手里。讲个笑话,印度有些大船开回来需要在斯里兰卡卸货,换成小船再开入印度港口,港口工会的事情就不提了。这一方面大家可以看看中国港口在世界上的排行。

印度港口问题还有个障碍,就是东西高止山脉、德干高原导致印度海岸线、港口分布,与人口分布不匹配且运输艰难,印度主要人口分布在恒河流域。印度有深水港(蒙德拉港,唯一水深十五米的深水港,在建中的维津贾姆港),但是蒙德拉在古吉拉特邦,对古吉拉特邦经济发展有帮助,但是很难辐射到深远内陆恒河流域。古吉拉特人口也比较多,但毕竟不是主流。实际上古吉拉特邦连语言跟内陆都不一样。内陆恒河流域讲印地语,古吉拉特邦讲古吉拉特语。至于维津贾姆港就是个笑话,建在了印度大陆最南端,跟斯里兰卡隔海相望。对印度经济发展帮助不大。实际新建深水港最优选择是建在加尔各答以南不太远的地方。人工岛也行,深挖海岸也行。只有这个位置建深水港并沿恒河发展高质量水陆联运,同时在深水港附近建立庞大劳动密集型工业园,搞三来一补,释放人口红利才是正途。这个主意大家不要跟莫迪讲。让他自嗨去。

说到这里,仰望星空,我想起了一个人:孙中山先生和他的名著《建国方略》。我国内陆铁路网线规划、三峡工程规划、深水港建设布局他都提过,很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这本书是他在下野期间写的。里面的战略布局在1949-2010间基本实现了。光凭这本书,就可以说孙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地理学家、经济学家。

印度呢?搞经济战略规划的?地理学家?经济学家?全印度连根毛都没有。至少深水港位置选择上,我觉得还不如让我上。我给印度规划一下,肯定比印度现在的瞎搞强很多。印度目前排行第二的是尼赫鲁港,在印度西南角,西高止山脉那边,水深12.5米,不算深水港。就这样,还能在印度排第二……

印度交通上还有个抽象的事情,那就是第一条高铁线两个端点的选择。要是留给咱们,大家想都不用想,肯定是新德里到孟买。这等同北京到上海。得票第二的答案应该是新德里到加尔各答。这等同北京到广州,而且额外的好处是串联整个恒河流域。但就这么个简单的问题,印度给出的奇葩方案是孟买到艾哈迪达巴德。原因无他,那是莫迪家乡。国家花了几百亿美元外汇就修了这个马屁精线路。

第二,电力和能源

印度没有石油、天然气。煤炭极少。水电资源几乎没有。火电机组设计制造能力也没有。中美欧达成协议,火电机组和技术严禁出口。没有电,就没有工业化。印度目前的发电量相当于中国的五分之一(总发电量七分之一,火电对比国内火电五分之一)。但是自身煤炭已经不够用了,他的煤炭年产量不足十亿吨,可开采储量大约还有三百到四百亿吨,远景储量一千多亿吨,而且煤炭灰分大,环境污染严重。还有个严重问题,就是印度没有炼焦煤。换句话说,印度发展钢铁业,需要买澳大利亚的铁砂和澳大利亚的炼焦煤。然后从半个地球外运过来,上岸,一车一车拉进钢铁厂。如果厂子建在岸边,OK。如果在内陆……那就别搞了。大家可以看看,目前世界空气质量最差的地方就是冬天的印度北方各个城市。相比之下,我国煤炭储量有保证。可开采储量不算新疆还有一千六百亿吨。远景储量二点二万亿吨,新疆额外还有一点四万亿吨。印度无石油,石化工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也生产不了 发展电力难上加难。越南也有这个问题。印度外汇缺乏。再加上石油天然气更是一点没有,经济起步阶段还要耗费大量外汇买油,所以能源于电力对印度经济治越严重。

实际上,能源在发展初期自给自足还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节约外汇,迅速扩大资本积累加快技术引进,将人口红利迅速释放出来,然后搞产业升级。没有基本的能源,不光是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更有消耗外汇、资本积累缓慢的弊端。这些是印度的严重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前,甚至是改开初期,石油是出口创汇的重要项目。而我国煤炭自用绰绰有余,直到近几年,炼焦煤才出现短缺。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但是自己国内仍然有拿得上台面的储量,同时在中东、加拿大投资油田,拿份额油,保障能源安全。另外近几年大力发展电动车,降低石油依赖。但,就算这样,石油不足其实给我国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仍然很大。举个例子,大家可能没注意,工业规模我国十几年前就超越美国世界第一了。但是炼化项目,衡量石化产业规模最重要的标准乙烯,直到去年,炼化规模才刚刚超越美国。何况一滴油都没有的印度。它石化行业极难发展。我国石油可开采储量38.5亿吨,每年开采两亿吨。印度可开采储量六亿五千万吨。所以石油上消耗印度大量宝贵的外汇,印度逆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源缺口。中国工业化的早期不存在这个问题。感谢大庆油田、盘锦油田、胜利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至于天然气,中国年产量两千三百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六万多亿立方米。印度全国可开采储量两千八百亿立方米。这个更是印度的短板。我国天然气有百分之四十多来自页岩气等新型天然气来源,探明储量不断增长。印度相比之下能源匮乏多了。能源问题就介绍到这里。印度需要大量外汇购买能源。同时,对印度发展石化产业、天然气化工(尤其是化肥)造成很大制约。还有朋友在评论区问我,问什么日韩缺油影响没那么大。因为印度这种体量的经济体(14亿人口),依靠3-4个产业是发展不起来的。因为哪怕是特大产业(特指汽车),加上上下游,最多支撑3000-4000万人口生活水平达到两万美元的GDP(注意,连家庭成员一起算上,不是就业人员数量)。日本可以释放掉一些产业,只保留汽车、精细化学、部分高端电器和电气设备。韩国六千万人口,需要的核心产业更少。而印度,想要GDP必须发展最少20-30个比较大的、能吸纳劳动人口的产业。这是根本区别。而上马产业集群,没有炼化是不可能的。甚至你石油炼化是亏损的也要搞。炼化的下游行业非常多,都是赚钱的,对其他产业有支持和配合 ,这样你供应链才能完善。那么问题来了。你要搞这么多产业(20个),且不说印度国内汽车、卡车、轮船耗油,就单算聚乙烯一项,印度有多大炼化规模才行?日本韩国的炼化规模够不够?所以,印度石油的缺乏,会极大消耗来之不易的外汇。经济基础积累方面,会放缓许多。而这又是绕不过去的。简单估算,印度乙烯产能至少要发展到两千万吨的水平才初步够用。这对于石油的需求是海量。产油国面对你这个需求大户,还没什么议价能力(国内没石油产能),你想想他们会干啥?

第三、法规和市场

印度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各邦自行其是,近几年,欧美、中国的企业纷纷看中了印度的市场,但结果呢,抢的抢、罚的罚,印度挣钱印度“没法花”还一分别想带回家,外资坟场不是说说而已的。

第四、宗教

这个不具体说了,大家都知道。三个宗教大乱斗。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目前,莫迪意图是利用印度教民族主义拉选票,同时巩固民族意识团结国家,牺牲一下穆斯林。现在看,暂时利大于弊。但是远期看隐患非常大。印度穆斯林人口占比大约14%(印度次大陆占比30%,印度占比14%),而且生育率高。未来持续这么搞下去,不但有宗教冲突的风险,而且会导致国家二次分裂。阿米尔汗在电影外星人ET中隐晦谈到了这个问题。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也讲了这个问题。印度需要想想怎么处理好。

第五、阶层

种姓制度带来的社会分层太离谱,普通人难以跨越。印度经理是领班的十倍工资,领班是小工的十倍。阶层难以跨越后果是社会过早固化,人才就会流向海外。印度每年移民的高学历人口很多,尤其是吠舍阶层的。

第六,土地制度

印度前年土改失败是莫迪从锐意改革进取到躺平的转折点。莫迪改革方向正确,可惜没有足够的政治号召力和强制力。

印度土地绝大部分在高种姓地主手里并且世袭。印度土地私有制及严格的地权保护,产生量大弊端。第一、国家无法强制征地。这带来的后果就是成片利用土地不现实。基建受到的影响最大。日本承建的高铁裤衩都亏掉了才建了两公里(2024年年底已经十公里了,预计完工日期推迟到2028年,但是我觉得够呛)。主要就是征地谈判失败。一条铁路线及其配套设施跨越上千地主的地盘,一家一家谈去吧。遇到两个死活不从或者漫天要价的,你的工程就别干了。再说,征地还有一项功能就是四通一平搞工业园区。这个土地制度导致园区很难搞起来。第二,无法强制征地的弊端就是大量劳动力被锁死在土地上,从事低效农业,无法释放到工业里面。英国当年为什么搞圈地运动和羊吃人?不就是把农民从土地上驱逐出去,进入工业,为工业提供大量充足的劳动力嘛。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印度土改也有这个目的。但是印度佃农也害怕。土地制度崩解,国家征地了,地主拍拍屁股拿着补偿款进城开店去了,他们可就真的没有保底,变成流浪汉了。

所以,莫迪土地改革被两个阶层集体抵制。相比较之下,我国土地制度最科学。我国是什么制度?江南永佃制负责保底,集体所有制负责淡化征收难题。目前是二者结合。

印度这次土改失败让莫迪心灰意冷,开始专心给自己搞钱。主要精力放在了这个方向上。通过大财阀授权搞国内垄断行业(国际市场毫无竞争力)给自己的钱包添砖加瓦。印度的土地问题其实和阶层,也就是种姓制度是纠葛在一起的。加上以往的柴明达尔包税人制度,导致土地制度纠葛社会问题,难以解决。

第七、用工

超过一百五十人的用工会承担原本不该担的莫名其妙的社会责任,解雇几乎不可能、福利相对社会发展阶段高的离谱。

第八、高温和干旱与水利设施匮乏

这个影响可不单单是农业问题。对工业、卫生健康也有非常大的制约。印度气候很简单,一年分为旱季和雨季。旱季一滴雨没有,雨季降水量很大。印度旱季高温非常恐怖,经常突破五十度大关。实际上,普通空调在这个温度下是无能为力的。

印度每年因为热浪都死亡很多人,旱季用水也非常紧张,甚至孟买这样的大城市前些年旱季也有个别社区出现了用水问题。其实印度雨季降水充沛,完全可以修缮水利设施调峰用水。但是印度社会组织度较差,水利设施匮乏。每年印度都出现旱季严重缺水,雨季出现洪灾的情况。整个社会似乎也不重视,因此问题延续到今天。高温和用水其实对于发展工业有一定影响。电子工业、制药工业中的原料药发酵工艺、制剂制粒压片,都要保障正常的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光是恒温这一个要求就要了命。旱季外面五十度,车间要求二十度,你是生产呢等着电费上天还是打算不生产。反过来极端高温干旱又造成用电紧张。别说印度,就是这几年我国夏季极端高温接近四十度,家家开空调,电网还是要超负荷,只能委屈工业用电了。高温与电力匮乏相交织,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同时为印度发展工业带来了障碍。就这,我还没说挖矿、露天作业的行业。很难想象,外界五十度高温,钢铁冶炼需要怎样控制室内温度。这期间干活的工人可真是铁人。水泥行业、制砖等等怎么干活呢。

第九、军队顽疾突出

大家可能不知道,印度军队军费60%用在工资和福利费上了。而且印度军队有自己的几个潜规则。首先是退休后保持工资和福利终身不变。其次,军官暗中世袭。军官的儿子还是军官,出自高种姓,一直延续对军队高级职务的垄断。第三,军官和士兵人格不平等,阶级分明。

莫迪想要削减军队福利,降低服役年限,降低退休工资和福利,节约下来的军费用来采购新装备和跟进研发。印度军费总额吓人,但是刨除人员工资和福利,并不多。但是目前军改收到很大抵制,暂时无法推进。

第十,治安、安全与内乱问题

“这一点大家看新闻就知道了不用展开讲了”

第十一,教育问题

印度教育问题也极其严重。没有教育,人口就不是红利,而是负担。智能制造业的发展,人口红利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降低。印度文盲率在25%左右。我国建国后积极开展扫盲运动,目前文盲率2.7%。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如果没去上学,不管任何原因,教育口的官员要被收拾。我国是全世界教育传统最深厚的国家,没有之一。而印度文盲率实际上还掺水了。原因有二,第一是印度文盲判断标准过低。能写自己名字就不算文盲。要是这样,中国哪来的文盲?第二,印度语言复杂,印地语、英语、古吉拉特语、孟加拉语、达罗毗荼语并行。在一个邦不算文盲的人,迁徙、打工的时候,可能就是文盲了。

再谈谈中国教育的恐怖实力。美国最新的关于科技人才的报告说,中国科研人员数量是美国的七倍,中国工业领域工程师的数量是美国的十二到十三倍。也就是说,中国四十多年来全民义务教育开出了鲜花,然后结出了一大片硕果。我国最近几年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引用数量已经反超美国了。工业领域更不必说。中国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人口红利慢慢转化成工程师红利,正好和我国产业升级周期一致。所以,欧美高端产业怕是很难保住了。三个中国科研人员干不过一个欧美科研人员?不管你多高的专利城墙,就算单凭堆人,也早晚有被中国攻破的一天。中国理工科教育持续不断的努力开始出效益了。反观印度,有限的理工科人才润了。

印度要真的想发展,现阶段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基础教育,高一点层次的发展工科教育。印度文盲率实际上应该在30-40%,还有些脱离本乡本土后的功能性文盲。这反过来又深化了阶层固化,恶性循环。

第十二,印度很难打破产业集群效应

印度想跟中国竞争工业品成本,是地狱难度开局的,跟中国生产普通工业品吞噬国外产品市场份额难度不是一个级别的。印度比较艰难的地方,是普通工业品需要下降到中国价格,才能和中国竞争。

以打火机为例。整个产业链合作其实相当夸张,湖南有个县城是世界打火机之乡。打火机一块钱一个还有一定利润。印度如果想抢生意,那就需要配套钢铁、五金(包括电镀工艺)、石油炼化、塑料模具、液化气、高压容器………然后来抢这几分钱的利润。起步比中国当年难很多。

当年我记得中国浙江打火机抢的是欧洲的生意,欧洲价格一欧元一个。也就是说,中国打火机起步时,能把成本控制在五块钱,就有得赚(当时一欧元十块)。然后,越来越细化下游分工,慢慢迭代降低成本。后来浙江嫌利润太小,湖南人把产业承接过去,不出县城就可以凑齐供应链十几个小部件,用自动化小机器把打火机组装好。组装好了,一个货车沿京广高速拉到南沙港,运上标准集装箱货船,作为八千个集装箱之一,运去鹿特丹。

印度起步想搞小作坊?没戏。大工厂?建个大工厂做打火机就为了几分钱利润?还不如干点别的。凑齐供应链?高压容器这个就很难。几分钱一个的微小高压容器,哪有那么容易。搞得来高速公路?集装箱标准化运输?也难。所以这个钱不好赚。

回过头再说一下我在下文里面提到印度发展石油化工难题时,没解释的一个事情。那就是为什么说石油炼化,哪怕亏损也要搞。前些年成都顶着两千万百姓的骂声、多个媒体的轮番轰炸,在彭州搞了个炼化工程。空气果然有污染,经济效益果然不高。但是,注意这个但是,石化的下游产业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了。炼化搞好了,下游各种塑料部件、配件、制成品,你在成都市三十公里范围内都可以找到。你造个遥控器还得有塑料壳子吧?需要按键吧?小孩子玩的小贴贴最漂亮的也是雨滴式的透明图案贴吧?这样就弥补了短板。就近安排了供应链。促进了产业细分和下游就业。到底对不对那就看评判这件事的人身份了。彭州市民估计不愿意。靠这个配套的小作坊、小厂肯定高兴。大厂配件成本低了、库存少了、方便及时了,肯定也高兴。

第十三、复杂而相互交织、盘根错节的诸多社会问题

其实看阿米尔汗的电影和《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就可以了。先说阿米尔汗,他是我很喜欢的印度功勋演员、导演、社会学家)的电影涉及到了很多,给大家看一下:《外星人ET》也叫我的个神呐(印度宗教之间的互斥、偏激和仇杀)《摔跤吧爸爸》(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对女性歧视)《天上的星星》(阅读困难症儿童,可以认为是残疾人)《未知死亡》(人口贩卖和犯罪)。再来说神剧《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里面讲到了:采生折割(把孩子弄残,控制乞讨)、警察滥用私刑、阶层分离与贫富差距、宗教冲突与杀戮、强奸性侵、犯罪、歧视。剩下的还有民族冲突、各邦之间的武装冲突、政府军与七十多个分离主义和恐怖主义武装冲突、与革命武装冲突。

第十四,印度已经错了了最好的的发展时机

也就是本世纪前二十年,并且规划上有错误。世界经济开放度总体在下降,贸易保护主义大幅度抬头,实业方面产业转移减少,新增消费需求疲软。科技进步暂时来到了瓶颈,高科技赛道上(AI、机器人、生物制药、量子计算、量子通信、核聚变)竞争对手少,国家级别而言高科技产业寡头垄断的局面即将形成(新质生产力而言,只有中美。欧洲互联网时代,失败;移动网络APP,失败;AI没上桌;机器人,没上桌;量子通信,不会;生物医药,没上桌;核聚变,国际合作的实验堆在法国)。

本世纪前二十年,国际贸易分工还在进一步发展,美国华尔街钱赚的爽,把不赚钱的重资产、劳动密集型产业打包送走,扶持世界各国产业分工。但是现在美国带头搞关税壁垒工业回流,除了区域联盟外,世界日趋保守的贸易环境不支持产业分工继续发展,印度没有办法承接到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慢慢陷入尴尬境地。印度自己的经济部门领导都说印度不会选择跟中国一样的发展道路,印度要优先承接欧美软件外包和办公室服务业,做世界办公室。听他这么说我就放心了。世界办公室能有高端设计?说白了不就是客服工作和基础软件设计嘛。是的,可以造就一批小白领,但是拉动产业链促进大规模就业的能力基本没有,发挥印度人口优势,满足外需的同时给国内提供产品供应,降低国内消费成本改善国内人民福利、拉动内需的作用也没有。

这里我做个简单解释。大家注意没有,中国股市很长一段时间冠军是茅台。但是茅台所在的遵义并没有很大的经济成长。原因很简单,酿酒行业产业链太短对整体经济带动有限。酿酒就是买粮食、加酒曲,蒸熟了,蒸馏,然后就没了。对当地经济产业链拉动最多就是买个酒瓶、印个外盒,然后就没了。反过来我们问:印度内部市场缺英语客服吗?发展世界办公室除了增强当地消费拉动一下餐饮业,其实没有什么产业链拉动。但是如果发展服装产业,除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就业,那至少要买拉链、配饰吧?小五金、钢铁就起来了。要买纽扣吧?小塑料产品制造、塑料模具、石油化工炼化就要搞一搞。服装业要搞缝纫机吧?缝纫机制造就要搞。上游的布料要有吧?纺织业就起来了。当这些产业上规模的时候,养蛊就开始了 激烈竞争下,细分市场里就会出现一个又一个质量好、成本低的小赛道冠军,然后再去卷国外。服务业则没这个条件。更惨的是,AI世代,客服恐怕是最早被消灭的人工岗位。

第十五,毒品问题

印度毒品问题非常严重。比美国菲律宾还要严重。至于为什么不上新闻?是因为这个跟其他问题比,已经是小问题了……

最后

最后再来讲讲印度为此付出了哪些努力和为什么现在看结果比较失败。印度国父甘地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让英国的管制成本远高于殖民收益,因此使英国放弃了印度。当然,作为历史上最阴险的帝国,英国为了防止印度强大崛起对其实施报复,学嫉妒女神留下了两个金苹果。第一颗金苹果是印巴分治和克什米尔归属未定。印巴分治的结果就是印度两大河流流域都出现了地理割裂。印度的黄河—印度河上游在巴基斯坦手里,而下游古吉拉特又在印度手里。恒河流域则是反过来,上游和中游留给了印度,下游河口留给了东巴,也就是今天的孟加拉。

另一方面克什米尔地区明显是穆斯林人口占优势但宗教上又是印度教圣地。印度其实婆罗门也是分层的。最高贵的婆罗门就是克什米尔婆罗门,例如尼赫鲁家族。所以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不会退让,甚至不会考虑平分。印巴一再冲突,光忙着打仗,经济崛起自然就遥遥无期了。现在来看还真是这样。第二,就是中印边界划分不明朗,声索的地方超出印度实控太远导致印度和中国的潜在冲突,抑制印度的崛起。其实大英老用这个办法。大家看看以色列巴勒斯坦问题、埃及苏丹问题,英国从殖民地撤走前一定会埋雷。这是英国的传统。

那么尼赫鲁怎么解决印度的发展问题的?其实尼赫鲁很聪明,也有明确的规划。尼赫鲁外交上充当第三世界代言人,声援殖民地解放运动,与美苏两国打破旧殖民主义的战略规划暗合,与第三世界人民谋求独立的理想一致,因而让印度获得了远超其国力的声望。尼赫鲁内政上参考苏联模式制定五年计划并严格落实,力图发展重工业,快速追赶世界工业化的脚步。但是深层问题困扰他。那就是印度纵横交错根深蒂固的诸多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印度需要一场深刻的大改革。但是尼赫鲁在印度议会制约下,甚至本党(国大党)内部拆台下,改革步履维艰。

这时,一个机会摆在他面前。中国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揍了。尼赫鲁动起了小心思。要是击败中国,好处有三。第一、在中印边境上占领土便宜。二、获得民族英雄的巨大声望,加上自己克什米尔婆罗门出身和国父甘地送给自己家族的尊贵姓氏,到时候再推行改革,政治对手就不敢掣肘,反对党也不敢放屁,一些触动别人深刻利益的改革就能推行下去了。三、转移国内矛盾并在国际上进一步扩大声望。

那时印度前两个五年计划执行完毕,第三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启,工业投资过重,占预算有点大,工业与印度最急需的农业、手工业矛盾开始浮现,经济增长也不尽人意。另外,国际上虽然有人望但军事硬实力还没得到展现。其实这三点跟雍正当初继位时临的困境基本一致。要不,雍正怎么无保留支持年羹尧。那一仗打赢了,军功立国的满清,谁敢对雍正再BB,皇位坐稳了,执政才能理顺,改革才能开启。谁知,尼赫鲁踢到了钢板。然后他不到一年抑郁而终。印度紧急买军火,买买买。重工业建设叫停。尼赫鲁女儿英迪拉甘地上台后挺威风,打赢了印巴之战,肢解了巴基斯坦,孟加拉独立出来,巴基斯坦受到重创。金庙事件也被她镇压了。但是,重工业建设和国家整体改革上,她毫无建树。相反,印度为数不多的重工业资产私有化,卖给了塔塔集团。印度工业化之路就此暂时叫停。重启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