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发展经济和遏制新冠并非只能二选一,中国就是力证

“发展经济和遏制新冠疫情并不是对立的两件事,不是做了一件,就无法兼顾另一件。事实上,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好方式就是能控制病毒,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已经非常成功地证明了这一点。”

10月30日,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期间接受澎湃新闻等媒体采访时如是说道。

他进一步解释道,如果病毒持续蔓延,确诊病例还在增加,那么公众将害怕从事经济活动,购物、外出用餐、旅游等任何正常活动都会下降。因此,导致经济崩溃的并不是封锁本身,仍然是疫情的存在。封锁只是控制病毒传播的临时措施,还是需要找到开放经济和控制病毒间的最佳平衡。“现在只是暂时的情况,我们都希望最终能有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来遏制病毒。”

拉马克里希南是一位出生于印度、在美国求学又定居英国剑桥的结构生物学家,现任英国皇家学会主席。2009年,他因“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了解其工作机制对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拉马克里希南所在实验室现在并没有在做新冠方面研究,但他提到,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在新冠研究中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应用。当新冠病毒感染细胞时,它首先要做的就是编码自己的一种蛋白,进而影响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使其不再能调控细胞和产生免疫反应。病毒生产的核糖体攻击并杀死人类蛋白,同时生产病毒蛋白。目前,很多实验室都在研究新冠病毒是如何制造这种蛋白。

尽管当前新冠疫苗的研发被给予更多期待,但在拉马克里希南看来,疫苗和药物都是必需的,因为这两者都不能保证百分百有效。他认为,疫苗研发的初步迹象较为乐观,最早的疫苗可能会在今年年底上市,但其中仍存在普及难题。“疫苗越有效,推广难度就越低,但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从老人、医疗工作者等高风险人群逐步推广到其他人群需要时间,或许到明年年中或是秋天能够实现。而且最初的疫苗不一定是最好的,所以我们需要有耐心并保持关注。”

“我个人感觉疫苗不会是完全的解决方案,只是控制病毒的工具之一,所以仍需要在药物方面努力。”谈及新冠特效药方面进展,拉马克里希南表示,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并不容易,正如丙肝花了几十年才有一种有效药物,HIV也需要几十年才能证明鸡尾酒疗法有用,但我们可以从甲肝、丙肝等各类药物研发中获取经验,从而加速抗新冠病毒药物的发明。

疫苗和药物被研发出来后,也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例如如何确保分配的公平性。拉马克里希南对此表示,疫苗接种将会是全球性问题,需要有大量疫苗快速送达世界各地,以确保尽可能多的人进行接种,这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因为病毒传播不受边界限制,疫苗的广泛使用非常重要,“这需要就疫苗开发和提供达成国际合作”,让贫穷国家和富裕国家都能平等地获得疫苗。

而其在当日演讲中也提到,合作化和国际化的科学才是最有效的,而此次疫情更是让国际合作的需求成为焦点。“全球都在为病毒的基因组测序做出努力,从而更好地了解病毒、攻克病毒。世界各地的研究团队也在共同研究新的治疗方法与潜在的疫苗。与其在疫苗研发上竞争,不如鼓励各国合作组成全球疫苗联盟,采用并行方法研究,共享研究成果。”他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