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李弄 编辑丨邓诗彦 策划丨王振宇
澳门,是中国人的精神飞地。
走过寂静的关口,跨越灰暗的浅海,灯火通明的澳门半岛宛如一个新世界。
在这里,社区以高级酒店为分野,金色的娱乐场成为人民公园,街角的香奈儿与爱马仕,宛如城市的便利店。在写字楼倒下的地方,五彩斑斓的宏大喷泉正在升起。
这里的货币,有着大富翁般鲜艳的色彩和幼稚的字体,它天生就不是勤奋的嘉奖,而是游戏人生的工具。
澳门夜景
在社会学家鲍曼的理论中,以消费美学为指引的社会,已然取代了以工作伦理为规训的社会。不夜城澳门,大概是其最好的写照。
如此境况之下,我们要如何理解澳门美食?
在城市的阴面,在古早骑楼和狭窄街巷中,传统粤菜仍保有生命力,不改其精打细算的市井本色。但在城市的阳面,在灯红酒绿昼夜不息的酒店度假村里,一种新的菜系,一种花团锦簇的、志得意满的的菜系,已然出现。
它的饮食逻辑,无法被归为四大或八大菜系中的任何一类。因此,我们不妨直接假设,这种特殊菜系可以被命名为一个流派——
“永利菜。”
永利皇宫内的花卉艺术装置
它是娱乐场和度假村的产物,享乐和消费是它不可或缺的生长土壤;它服务于富豪的一掷千金,独特的受众倒逼风格和工艺的另辟蹊径。在定义之外,它不求回报的经营逻辑,东方主义的审美偏好,都与传统餐饮体系大相径庭。
“永利菜”是娱乐场菜肴的缩影,在永利皇宫与永利澳门两座金碧辉煌的酒店内,可以窥见澳门美食最璀璨夺目的面向。从川粤到京鲁,从中华到东瀛,四海风土在这里落脚,而后又改头换面再着盛装,如此迅捷而精准的在地化,只有在澳门可以看到。
应“2022亚洲50佳餐厅”主办方及永利的邀请,我们得以深入领略“永利菜”的风貌。以此为契机,我们将用四篇探店,讲述它的野心和可能性。
第一篇,从川江月开始。
在各种意义上,川江月是一张名片。
创意厨艺总监江振诚是享誉中外的名厨,台湾人,法餐出身,在新加坡、巴黎和台北主理过多家米其林餐厅。行政总厨范健华生于马来西亚,中餐启蒙来自粤菜大师谭国锋。两人共同打造的这家川菜餐厅,以法餐意识构建川菜未来,已连续三年摘得米其林二星。
餐厅周四至周日营业,尽管有百余个座位,但川江月每天只接待20位客人,目前的预定已排到六月。“川江月的营业额还不够cover江师傅的工资。”为最佳体验不计成本的餐厅运营模式,是度假村和娱乐场的底气。
带着这样的前理解,我们走进了金色的川江月。
以一杯四川雪山融水沏云南普洱花清口后,服务员老师呈上一套色卡。
色卡如扑克牌般展开,原来是特别设计的菜单,江师傅希望以颜色关联味道,或层次分明,或温润协调,每道菜品各有不同。如此设计,来源于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文化特色。
老坛泡菜·川江点
翻开第一张色卡,开胃小点声势浩大地登场。
共计十二种老坛泡菜,盛在金色浅碟中,绕桌一周,蔚为大观。梅酒番茄,鲜辣菠萝,黑蒜味水果玉米,黑加仑腌渍的冬瓜……花非花,雾非雾,挑选本身是一种乐趣,直到入口才揭晓的风味盲盒,又是另一种惊喜。
“作为一个四川人,我只见过一种。”有食客说。
“作为一个四川人,我也只见过两种哦。”服务员老师答。
被解构的川菜还是川菜吗?争议从前菜开始,川菜与永利菜的弥合与裂隙,也就此展开。
66攒盒凉菜
六款凉菜,盛在清式宫廷攒盒中,从左上至右下,味型逐渐加重。
左上角是麻辣奶香淮山,奶香山药泥搭配豆干、麻辣口味的啫喱,用蔬菜贴出“五饼”形状,算是麻将文化的彩蛋。接着是一道口水鸡,以菠菜和鸡肉为外皮,包裹鸭肝内馅。最右侧是烧椒皮蛋,将皮蛋蛋白制成方形果冻,蛋黄做酱置于其上。
第二排以鱼香龙虾开场,用法国蓝龙虾和鱼子酱搭配鱼香味酱料。黄椒酱生腌银针鱼,配海苔木瓜卷和宝塔菜,辣味突出。最后是蒜泥白肉,用肉片卷起芹菜和泡美人椒,在麻辣口味上达到顶峰。
配了一道名为“路过成都”的鸡尾酒,朗姆酒加黄瓜、八角茴香和芝麻油调制,我大概读懂了江师傅眼中的四川,是“看山不是山”的角度。
黑白松露鸡豆花
此起彼伏而又目不暇接的前菜撤去,主菜登场。
“黑白松露鸡豆花”,“麻辣龙虾钟水饺”,两道菜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同样是川菜代表作的重构,重构对象却截然不同。
其中鸡豆花是风雅的极致。捶打鸡茸,熬制清汤,做尽费时费力的功夫,为的是让肉菜更雅致。这道“黑白松露鸡豆花”,是更上一层楼的努力。
底部用黑松露做清鸡汤,顶部以油封白松露做燕窝,鲜刨黑松露和伊比利亚猪肉粉为其增香,传统的鸡豆花便游动在碗盏中央。一勺入口,只觉滑如凝脂,鲜气逼人,更显温润。果然功夫是不嫌多的。
麻辣龙虾钟水饺
而钟水饺却是市井的极致。红油拌水饺,是属于贩夫走卒的,难登大雅之堂的市井小吃。
麻辣龙虾钟水饺将其彻底解构。饺子变成一枚麻辣生腌龙虾馅儿,加一片开放的饺子皮;红油则成为八种酱汁,葱油、酱油、辣椒酱、龙虾汁,五彩斑斓,各自为营。吃时将其混匀,同桌的四川友人惊呼:“就是钟水饺的味儿!”
如果说川江月的鸡豆花是增其雅致,那么钟水饺则只是还其原型。自然是有趣的,让吃饭平添游戏人间的乐趣,只是文人骚客对市井的解构,总是有些表演的意味。
秘制香辣帝王蟹
最肥美的帝王蟹腿,刷上吞拿鱼罗勒酱,裹着避风塘辣椒粉,放到滚烫的石头上烧烤。烤肉的香气,混杂着松针的木质烟熏味,蒸腾而起。拿起蟹腿,入口麻辣鲜香,回味又鲜甜无比。
旁边是从成都空运的青岛原浆啤酒,装在黄铜薄片杯中,冰镇到无法手握的程度。
烧烤配冰啤酒,我明白了,这是对成都市民生活的美妙戏仿。
椒麻野菌鸭肝冻
椒麻野菌鸭肝冻,是江师傅用自己1997创作的法餐作品改造的川菜版本。同样分为三层,底部用鸭肝和鸡蛋做布丁,顶部是用三种野菌熬制的浓郁汤汁,重点放在中层的椒麻味啫喱,以灵动的川菜味道中和鸭肝、野菌的厚重。
因此,整道菜尝起来风味浓郁,但质地轻盈。从馥郁香气到温润口感,再到整体的层次和思路,这道菜和鸡豆花都师出同门。
藤椒鸡汁花胶面
又一道游戏人间的作品。浅碟之中,白色的是产自日本的白龙素面,这种素面来头不小,经过十八道工序和长达一年的熟成,韧性达到顶峰。绿色的是来自台湾的水莲菜,有芦笋般的爽脆口感。后方是一盏花胶鸡汤,咸香浓厚。
先用素面和水莲菜拌藤椒酱吃,等花胶鸡汤喝到一半,将剩下的水莲菜也放进去,化浓郁为清爽,如此便可一菜多吃。
美中不足的是,当日的调味似有差错。“咸,太咸了”,同桌友人对着鸡汤频频咋舌。
经典麻婆豆腐
黑白两种豆腐,或韧或嫩,青红两种花椒,或香或麻,混杂着丰腴的A4和牛肉末,簇拥着刺身品质的新西兰海鳌虾,盛在一个滋滋作响的滚烫铁碗里,急管繁弦地上场。那铁碗又盛在“千桂碗”中,用上千片月桂叶编织而成的碗盏,被高温激出甜异的香气。一时种种滋味争先恐后,好不热闹。
麻婆豆腐没配米饭,配的是一道以米为主要元素的鸡尾酒。以五粮液为基酒,米醋和米酒打成泡沫,洛神花酸梅汤制成爱玉般的啫喱,酸甜可口,趣味十足。
蟹黄海胆衬釜底饭
主食是蟹黄海胆衬釜底饭,东北五常大米煲出锅巴,加入脆米、香菜、嫩韭、猪肉脯、奄仔蟹膏和日本赤海胆拌匀,一口之内,焦、鲜、甜、辛、热、凉,各异的口感和风味轮番登场,绚烂一片。
还配了许多小菜,泡辣椒片,泡姜片,五花肉熬的宜宾芽菜,和牛炒的泡豇豆,将吃饭的乐趣无限放大。
新传统川味甜点·蜜瓜冰粉
最后来到两例甜点。手搓冰粉却没有泡沫,用细碎的金箔点缀,清亮异常。先是加入静冈蜜瓜汁水,清香甜美;而后拌以青柠、橘皮共调的醪糟,五味杂陈;最后收束于来自南非的葡萄甜酒,在酒香和果香中落幕。一道冰粉,却有几番递进的层次。
酸甜苦辣
同样的层次被赋予甜品“酸甜苦辣”,一枚软糖含进嘴里,酸、甜、苦、辣的滋味依次浮现,又轻轻荡开。以一盏沉香普洱做最后的清口后,川江月的一餐便结束了。
回顾这一餐,实在是云蒸霞蔚、高潮迭起。它是冒险,是游戏,它似乎有层出不穷的花样,有创意迸发的程式,旁人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永利皇宫内的川江月,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让人流连其间,不知今夕何夕。
它当然美妙绝伦。只是当食客从神游中清醒,试图去探讨这一切游戏最初的动机,却觉得迷雾重重。
“川菜犹如未经琢磨的宝石,蕴含着优雅深邃的内涵。我期望宾客都会因川江月而爱上川菜。”江师傅如是说。
那么川菜是“未经琢磨”的吗?它的精致面,有二十四种味型的千变万化;它的质朴面,有二刀肉和灯盏窝,青蒜烫嘴、红油香浓的市井气。“优雅深邃的内涵”,大抵是法餐逻辑与西方偏好,原来所有的解构游戏,其实以国际食客为受众,是为了提高川菜的审美价值。
如此戏仿,不可避免地显出一点傲慢。这是川江月“川菜美学”的意旨所在,也是它的盲视之处。
在川菜的现代化过程中,川江月走出了一条妙趣横生的蹊径。但这条让人流连忘返的小路,不会是唯一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