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山西报道 作风建设中,我们不时可见这样的景象:某些领域问题积聚、群众反映强烈时,上级要求整顿的指令如疾风骤雨般下达,于是乎,文件层层转发、会议连夜召开、标语铺天盖地、检查密集如织,基层干部在高压态势下全力“迎战”,然而当检查验收告一段落,那些曾被“猛药”暂时压下去的问题,却如同潮水退去后的礁石,重新顽固地显露出来。
此类“运动式治理”常常徒有其表。某些地方为应付检查,不惜代价突击搞“刷白墙”这类表面文章;一些单位在整顿期间如履薄冰,风声一过则故态复萌——检查时紧,检查后松;整治时严,整治后软。其本质是以形式主义应付官僚主义,表面上轰轰烈烈,实则如风卷残云,无法触及深层病灶。群众讽刺其为“雷声大雨点小”,更将其喻为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时装秀”,虽能博得一时眼球,却终难持久有效。
“运动式”治理危害深远。它使形式主义更加根深蒂固。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造景”“留痕”,宝贵的精力与资源被大量虚耗于文山会海与迎检准备之中。它侵蚀群众信任根基。当群众目睹问题循环往复、承诺如泡沫般消散,“狼来了”效应便悄然滋生,对治理效能的信任日益稀薄。它弱化制度权威。当治理力度随“运动”周期剧烈起伏,制度应有的刚性约束便在不经意间被软化稀释,陷入“突击减肥”式的怪圈——身体对“速效”的依赖越强,正常新陈代谢功能就越退化。
破除痼疾,作风建设须从“运动战”转向“持久战”。真正的治理革新,不在于短期风暴的猛烈程度,而在于日常机制能否滴水穿石。关键要建立“常”“长”机制:一靠强化日常监督,将监督触角延伸至权力运行细微末节,使问题无处遁形;二靠优化考评体系,让群众口碑成为衡量作风成效的硬指标,破除“唯上不唯实”积弊;三靠严肃精准问责,对踩“红线”行为及时亮剑,使制度长牙带电。如此,方能把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自觉,避免治理陷入“突击—回潮”的恶性循环。
作风建设非一朝之功,恰似“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当我们将目光从疾风骤雨转向细水长流,以制度刚性支撑起治理韧性,那些作风顽疾才能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治理常态中真正得以化解。唯有如此,作风建设才能真正赢得民心、护航发展,避免在“运动”的喧嚣后仅剩一地空壳。(王鑫 通讯员:李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