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清晨6点,乡村还笼罩在薄雾中,家住安徽的花农姜云和妻子骑着电动三轮车颠簸在乡间小路上。一个半小时后,夫妻俩抵达睢宁县李集镇花厅社区江淮花木基地,麻利地挑选出130多盆月季和风车茉莉。
“新品种必须赶早市,中午下班的人最爱这些。”姜云抹了把汗,车厢里放满了贝鲁奇、蜜桃雪山等带着异域风情的花儿,不久将以10-15元的价格,出现在泗县街头。
花木基地是老板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江淮,2000年转行当起了“花农”,而今主要种植月季,基地主打欧月系列,有康斯坦茨渐变粉花瓣、粉色达芬奇等50多个品种。这些带着专利基因的花儿颜色丰富,花型美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也决定着花农未来一年的收成。
(基地负责人江淮在为顾客挑选月季花)
在苗圃不起眼的角落,一片扦插苗颜色枯黄。“今年几千盆扦插苗全死了,温度忽高忽低,苗子发了芽却扎不了根。”江淮用指尖摩挲着枯黄的扦插苗,又按了按板结的土壤,语气里透着不甘。
在这个被两万多个月季品种填满的世界里,生存法则异常残酷。国际育种公司每年推出数百新品,欧月系列席卷市场,传统品种加速淘汰。“老品种像‘红双喜’现在根本卖不动,我们也要购买新品种,可新品种幼苗成本很高。”为减少成本,今年江淮尝试用扦插的方法,培育月季花,降低生产成本,谁知全部失败了。
“今年扦插失败,还得从外购置新月季幼苗。”江淮总结了自己今年扦插失败的原因,计划购买全光照喷雾扦插育苗设备,能在盛夏隔10分钟喷淋1分钟,保持叶面的湿度,可以将扦插成活率从今年的近乎清零提升到90%。
江淮心里有一笔账,自己的月季苗圃基地需要升级:10亩月季年产2万余盆,每盆利润不过5元。今年开春的扦插失败,倒逼他转型设施农业。“全光雾系统要2万多元,但能保证四季出苗。”这位老花农,又开始认真研究,要怎样更加精确地分析基质的EC值和PH值平衡,怎样控制每株扦插苗的成本,怎样购买光雾扦插设备、怎样应对异常气候。
而市场的嗅觉永远更快,要站稳市场,还要不断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姜云车里的“粉色达芬奇”正取代传统国月,消费者为多层花瓣和水果香型买单;切花月季的兴起更重塑产业链——花店里的“玫瑰”实际多是杂交茶香月季,这催生了新的品种需求。
(李集镇花厅社区党员志愿者帮助基地开展日常管护)
姜云和妻子带着满车花香踏上归程,江淮挥手送别后,回到自己苗圃的育苗区,开始修理育苗棚顶灌溉水管,准备迎接光雾扦插设备的到来。一场静默的花卉种植产业升级正在发生,每个参与者都在用最朴素的方式,破解着现代农业的生存密码。
(冯威、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