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开展“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活动

1月28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召开“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座谈会,回顾近年全省麻风防治工作成果,并进行展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院长张福仁做工作报告。

会议指出,多年来我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麻风病防治工作机制,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持续保持“全省以县(市、区)为单位麻风病患病率控制在 1/10万以下”的基本消灭麻风目标。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现症麻风病人55例。近年来,全省每年发现新确诊麻风病例基本保持在10例以下,2023年我省新确诊麻风病例5例。截至2023年底,全省尚有麻风院(村)41处,其中市级6处、县级35处,共居住麻风现症病例及康复者215人。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院长张福仁首先介绍了全省麻风防治的历史、成就和现状,并表示将继续坚持规划引领、早期发现、医防融合、能力提升,确保将我省麻风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同时加大技术输出,履行麻风防控的国际责任,然后介绍了院所的发展历史脉络,指出经过近69年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院所已发展成为一所承担特定公共卫生职能的研究型三级甲等皮肤病专科医院,将继续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皮肤病诊疗服务,最后提出了新时代院所的使命和愿景,即做好麻风性病防治、皮肤性病诊疗和皮肤美容保健工作,为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据了解,1月28日是第71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7届“中国麻风节”,今年的主题是“全面消除麻风危害,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全省各市同时开展系列活动。

【科普】麻风防治历程的前世今生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易感个体、选择性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晚期可致残的慢性传染病,经飞沫传播。其特点是“致残毁容不致命”,只要满足基本的生活条件,麻风病人可长期存活。麻风是法定传染病,皮肤科和神经医师是发现麻风病人的第一道防线,各地皮肤病病防治院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麻风的法定管理机构。

今天,全球每年仍有10-20万新发病例。我国曾是麻风高流行国家,解放前估计有现症麻风病例30余万。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麻风防治工作,建立了省市县麻风专病防治机构,历经几代人半个多世纪有组织的防治研究,至上纪末,我国现症病人不足1万例,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控制麻风的标准-患病率小于1/万,成为第一个“基本消灭”麻风的大国(印度至今每年仍有约10万例新发麻风病例)。

回顾人类对麻风的认识,大体经历了蒙昧无知、发现外因和揭示内因三个阶段。

1、早期蒙昧,无药可医。1873年之前,麻风被认为是来自上帝的惩罚——“天谴”。麻风的表现最初只是发生于皮肤或外周神经的症状如:红斑、白斑、肢体麻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感觉障碍、皮肤破溃、发生残疾、毁容。患者因而备受歧视,被社会边缘化,甚至惨遭迫害。

2、1873年发现麻风菌,进入有效治疗时代。自1951年氨苯砜用于麻风治疗,同时也导致了很多患者发生致死性药物不良反应,且耐药现象日趋严重。1986年在马海德、李桓英等老一辈麻风防治专家的推动下,WHO推广的联合化疗方案MDT被引入中国,解决了耐药问题。至上世纪末,我国成为第一个达到WHO“基本消灭”麻风标准的大国。

值得注意的是,MDT解决了“存量”病人的快速治愈问题,但既没有解决每年新发病例及致残这一原发危害,也没有解决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致死性药物不良反应这一继发危害。

3、发现风险基因,开启精准防治,实现消除麻风危害新阶段。为防止麻风疫情反弹,国家卫生部联合11部委发布了《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围绕落实规划目标,以张福仁教授为代表的我国新一代麻风防治工作者组织国内外大合作,陆续取得重大成果:发现了导致麻风原发危害的风险靶点,揭示了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发现导致麻风继发危害-致患者死亡的重症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位点,并把上述发现实现了临床转化和在国内外的推广;把防治麻风危害的举措由“诊治”提升为预防危害发生,不仅加速了规划目标的实现,也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至此,我国麻风防治工作由上世纪的“跟跑”,全面进入“领跑”全球的新阶段。

目前,我国每年仍有数百例新发现的本土麻风病例,全球麻风高流行国家(地区)数量庞大,人类面临麻风威胁的严峻形势依然存在。由于麻风菌尚溯源不清、缺乏有效疫苗,且潜伏期长达数十年,因此麻风防控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几代“灭风者”接续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