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汉区多举措并行 构建“武汉金融城”产业新格局

江汉区立即行动,多举措并行,通过成立“武汉金融城”建设专项机构、腾挪新金融发展空间、为实体经济搭建资本服务平台等方式,落实“武汉金融城”专项工作。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武汉市江汉区多举措并行 构建“武汉金融城”产业新格局

武汉市加快“五个中心”建设工作,建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点工作帮包推进机制,并组建专班,统筹推进全市13项重点工作落实。“武汉金融城工作专班”率先“出炉”,意在加快推进武汉中央商务区建设,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核心集聚区。

“区域金融中心”核心集聚区所在地——江汉区立即行动,多举措并行,通过成立“武汉金融城”建设专项机构、腾挪新金融发展空间、为实体经济搭建资本服务平台等方式,落实“武汉金融城”专项工作。

成立“武汉金融城”建设专项机构

江汉区“武汉金融城”工作专项机构迅速组建,第一时间对重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保证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总负责人,区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为帮包领导,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相关负责人,下设办公室及综合协调组、招商项目组、政策和产业规划组、空间和项目建设组等4个工作组,近20家职能部门与相关单位参与。

专项机构凝聚建设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各工作组牵头,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集中时间、力量,快速有效的推进金融城建设。

发展楼宇经济,腾挪新金融发展空间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典型,江汉区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全区“产业地图”,严控“商改住”,鼓励“住改商”,通过集约利用土地,将空间存量变增量,为“区域金融中心”核心集聚区建设增加新空间。

江汉区已有各类金融机构300多家,金融纳税亿元楼宇12座,形成了税收规模超8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超300亿元、年营收规模超1000亿元的金融区域。“亿元楼”迸发出巨大的财富效应,来自于楼宇入驻企业的“腾笼换鸟”。把“调结构、促转型”作为突破口,既容纳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企业,也着力引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创新型企业,为金融提供全新的科技应用场景,实现服务效率提质升级。

经过数年调整,江汉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楼宇经济空间格局已然形成,为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发展提供空间。

金融科技产业“三角互动”,为实体经济搭建资本服务平台

依托江汉区金融资源聚集优势,资本市场培育基地启用区域“产融直通车”,构建“六位一体”的创新金融生态圈——深交所+地方政府+投资机构+金融服务机构+上市公司+优质创新企业。

从企业上市服务平台,到“科创贷”“帮扶贷”“汉融通”等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江汉区针对不同市场主体,细分企业需求,探索多元金融服务模式,强化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成果转化、风险覆盖等多领域的专业化金融支持,实现了金融、科技、产业“三角互动”。

在风险可控的环境下,江汉区探索建立企业产权(股权)、商业票据、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碳金融等要素交易平台,让要素市场回归服务实体经济职能,形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要素市场,推动与全国性交易市场的合作共建。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居多重需求

江汉区将在“武汉金融街”及周边改造50多个老旧小区,涉及五大领域——基础设施改造、道路通行改造、消防安防改造、建筑修缮改造、环境健康改造。

雪松片、花园道片、菱角湖片等商业街区将启动新基建、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供更加有品质的商业服务与生活服务;聚焦以建设大道为主轴的周边城市支路建设,以及西北湖片区“海绵城市”建设,营造生态、优美的公共环境。

助力金融业发展,加快商务载体与配套建设,“武汉金融城”将为金融业以及区域经济提供优质商务服务;加速内部路网、外部交通连接建设,形成通达武汉三镇的立体交通体系;加快中小学、城市绿地、三甲医院、党群中心等公共服务建设,区域公共配套及服务品质将进一步增强。

根据发展规划,“武汉金融城”将成为华中地区金融产业绩效高、机构实力强、市场规模大、生态环境优的服务高地,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助力武汉提升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朱素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