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遗“添彩”,为青春“赋能”:江苏建院的文化育人新实践

窗外雨声淅淅沥沥,而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大地民艺工作坊里,响起的却是阵阵竹篾摩擦的清脆声音。徐州市级非遗“泉山竹编”代表性传承人彭咪,正挽着袖子,在学生中间穿梭指导。她手中的竹篾上下翻飞,古老的“风车纹”在指尖次第绽放——这不是一节普通的手工课,而是一场名为“24小时工作坊——竹编艺术”的浸润之旅。

“传承,不必苛求它的‘形’,更主要的是领悟它的‘意’。”彭咪对围在身边的学生们说。这句话,恰好道出了江苏建院近年来探索“非遗文化浸润式育人”的核心逻辑——在这里,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激发青年创造力、培育文化自信与职业能力的鲜活载体。

为非遗“添彩”,为青春“赋能”:江苏建院的文化育人新实践

指尖传承,磨砺的是匠心

“做竹编,最怕沉不住气,得顺着竹子的‘脾气’慢慢来。”彭咪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从劈竹成篾,到编织成型,每一步都需要力气,更需要耐心。

在快节奏的今天,让学生静下心来与一根根竹篾“对话”,看起来有些“反效率”。但江苏建院的老师们却看到了更深层的教育价值。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张本俊发现,亲手编织的过程,让学生对材料特性和结构美感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他组织学生分组开展“竹编头脑风暴”,以亲手编出的纹样为起点,展开创意设计。

为非遗“添彩”,为青春“赋能”:江苏建院的文化育人新实践

从彭氏竹编的繁复工序,到非遗剪纸传承人刘冠玉带来的“百蛇剪纸”创作,学生们在一次次沉浸体验中,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这正是“浸润式”育人的开端——在技艺的反复打磨中,磨砺出专注与精益的匠心。

从了解到认同,文化自信这样建立

“了解非遗,让我真正读懂了古老智慧如何在今天依然闪光,我们青年不仅是非遗故事的续写人,更是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在今年6月14日我国第九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校园活动现场,艺术设计学院的陈同学这样感慨。

那一天,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在江苏建院举行,44项非遗项目集中亮相。当铜山葫芦烙画传承人郑永梅讲述如何“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并畅谈葫芦烙画如何跨界文创、走进“元宇宙”时,现场同学瞬间被“圈粉”。

为非遗“添彩”,为青春“赋能”:江苏建院的文化育人新实践

今年4月,江苏建院艺术学院与徐州市文广旅局非遗处共同打造的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正式揭牌。作为徐州市首家官方非遗专业研究机构,它的成立标志着非遗保护与研究进入专业化、系统化的新阶段。

依托这一平台,江苏建院系统推动非遗走进育人课堂,构建“非遗+”融合模式。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书本走向体验,从认知升华为认同,最终沉淀为坚定的文化自信。

为非遗“添彩”,青春是最好的创新引擎

传承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创造。在江苏建院,非遗育人最动人的篇章,写在“创新”这一页。

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和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城市,徐州拥有纸塑狮子头、柳琴戏、香包等200多项各级非遗。如何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光彩?江苏建院的师生们用实践作答。

在“竹编头脑风暴”中,学生们大胆尝试,将竹编与皮革、金属结合,借助三维建模与渲染软件,设计出多款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功能的时尚包具。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两项非遗创新设计成果——《“玉见彭城”汉代玉器文创》《徐州汉画像石瑞兽文创》,则创意十足,充满巧思。

“非遗很酷——它是技能,是潮流IP,也是就业新蓝海。”“我们很能——设计、短视频、AI建模,都是非遗升级的加速器。”学生的感言,道出了“非遗+”模式的无限可能。在这里,非遗成为激活创新思维的媒介,也为职业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

为非遗“添彩”,为青春“赋能”:江苏建院的文化育人新实践

一节细雨中的竹编课,一场热闹的非遗展演,一个肩负“深挖精研、学术引领、薪火相传”等六大核心功能的研究院——在江苏建院,这些片段共同拼接出“以文化人、以艺润心”的育人风景。

当古老的竹篾在年轻的指尖编织出新梦,当沉寂的纹样在他们的创意中重焕光彩,我们真切看到——非遗需要青年的活力,青年也需要非遗的滋养。在江苏建院的校园里,非遗文化正以其深厚而温暖的力量,为青春成长注入文化的厚度、精神的底气,插上创新的翅膀。

这条非遗浸润的育人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行越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