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
一间兰大宿舍可以保存多少本书?
贺承松的答案是——
1000本!
贺承松,新疆阿勒泰人。目前大三,就读于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担任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协理事长、兰州大学齐云国际关系协会学术质量处负责人、青简读书会负责人。
他将自己宿舍藏书中的600本捐赠给了学院,成立了一个榆中校区的图书角。
从一到百,追逐梦想的方向
“最开始,我和书友决定举办一个本科生的学术沙龙。我们将自己从书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语言呈现给其他同学。这样一个人的心得可以传递给许多人,交流讨论之下双方都能学到很多。”
通过这个活动,贺承松萌生出了一个想法:成立一个专属榆中校区读书角,能够使闲置书籍得到再利用,还能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作为宿舍藏书1000余本的读书大户,他从这些书中拿出了600本捐赠给学院。一箱箱书经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同学之手,从六楼搬运到楼下,再由三轮车送到学院办公室,在室友的帮助下,齐心协力搭好书架,组装了一个整整齐齐读书角。
光有书籍储量还不够,贺承松还需要考虑书籍的摆放顺序。为了同学们能够系统化读书、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他决定采用书籍的核心宗旨作为分类的标准。这种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对一个问题反复深入、多次探讨,利于拓宽大家的思想。
书摆好后,还需要解决书籍管理问题。为了同学们在查找书籍时更便利,贺承松和同学们在征得老师的同意后,在院办设立了负责借阅事项和书籍维护“图书助理”职位。这样下来,一个被打理的井井有条的图书角就正式诞生了。
贺承松之后也举办了多次图书沙龙,同学们热情参加,老师们也经常光顾,有的老师甚至在早晨六点就驾车来到榆中校区二教门口早早等候。
老师们的细心热情总会给予贺承松他们一次又一次创新的勇气与动力:他和老师一同创立了青简读书会,旨在从中国传统历史典籍出发,挖掘历史背景之下的政治学;贺承松还邀请多位老师在十日谈活动中作点评人,对学生的演讲发表评价;同时贺承松也在校内组建新齐云国际关系协会,与伙伴一起在学校推广模拟联合国和战略模拟挑战,还经常开展小型学生沙龙,探讨在大家身边的政治学。
“兰大是我梦想的起点,我很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支持,在未来,我还想创造更多属于我们学生的活动。”
爱书惜书,搭建理想的模样
谈到书籍的摆放与储存,贺承松说到,大一入学时,宿舍里的书架就已经被他自己带的书填满了,后来随着书目的增加,他又买了两个书架,还借用了一下隔壁入伍同学的书架,都放在窗户旁的空位上。
贺承松习惯把书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划分领域,宿舍书架上书的摆放也大体遵循这个原则。他先按照国际关系、边疆民族问题、政治思想史等门类把书分别摆放,刚好可以和书架的每个间隔对应起来。然后他再按照开本和设计来排序,使书架更加整齐。
捐书后,贺承松的书架变得宽松了,摆放书就更随心所欲。“我把我格外喜欢的边疆民族问题和部分近代史的著述就放在我正对着的书架上,看着赏心悦目,累的时候看看它们还会更放松些。还在放书架上放了我最爱的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的雕像和其他小玩偶,他们也算是陪伴我读书的人。”
贺承松的大部分书年代都很新,再加上兰州气候比较干燥,图书不用太担心受潮,保养问题相对较小。少部分的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二手书,“这些书要更上心一些,由于年代问题或者自带的品相问题,翻阅时就要注意观察有没有脱页的情况,有的话自己拿胶带或者胶水处理一下,把它重新粘好。”
大量的读书买书藏书,连带着给贺承松附加了一个新的兴趣——整理书。“因为这些书,我收拾东西的意愿会更强烈,一方面要防止书架落灰,另一方面是整理书的过程很愉悦。我在心情比较烦闷的时候喜欢通过整理书架的方式让自己平和下来,因为这个过程是将自己熟悉的东西重新排序,特别解压。”
遨游书海,一探未知的领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对阅读产生兴趣要追溯到童年时光。小时候父母带回家中的民营报纸,是开启我阅读道路的钥匙。”贺承松刚开始接触书本是为了解闷,随着读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也逐渐沉醉在书本生动的文字和有趣的情节里,就这样,阅读慢慢成为了他的习惯。
给贺承松留下深刻印象的书不少:“我初中购入的《大英百科全书》是我接触的第一套全面且权威的书籍。当时我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就想通过这本书在博览更多知识的同时找寻自己未来的方向。”
后来在历史课的学习中他知道了《旧唐书》,阅读后他对边疆少数民族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那会儿我对未来有了大致方向,对历史学、政治学、民族学十分感兴趣,自此我的阅读也开始具有针对性,比如那段时间我关注了很多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公众号。”
高考结束后,贺承松选择了兰州大学的政治学,“中亚研究是兰大政治学研究的特色之一,我想追求的恰好与之十分贴切。”
除了在校内活跃,贺承松还喜欢在校外进行实地探索。
他在初中时读到了《游牧者的抉择》与《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两本书,他将书本与阿勒泰的环境结合,有了不少感悟:“在阅读书籍和实地接触间反覆穿梭,这样给我以更好的代入感,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我更想实地深入挖掘书中奥妙。”课余时间,他还在青海、西藏等地旅行,体会当地的风俗人情。
贺承松未来想要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中国边疆问题,想要体验哈萨克族的牧民生活,深入了解他们最真实的生活背景、文化等,为此他自学了哈萨克语。他说:“学习一门语言并不仅仅是学习一种交流方式,也是在学习一个民族的思维感知方式,是在学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情感,在学习如何与一个民族感同身受。”
贺承松说:“我想在我热爱的专业,保持我对知识的渴望,留下属于我的印记。”
“一个人最快乐的事,是在自己选择的、伴己终身的一条兴趣之路上埋头深挖、不断迈进,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
青春的旅途永不停歇,贺承松用一本本书籍堆栈出追梦的云梯。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文字|张敏中 赵静雯
(兰州大学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