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安院石榴开花实践团探寻运河千年文脉,赓续民族团结新华章

江苏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流动血脉,更是一部镌刻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团结史诗”。从元代回族商旅的丝绸驼铃,到清代满汉将士的漕运号子,运河的波光里倒映着各民族共生共荣的历史画卷。

今年暑期,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石榴开花·水润江苏”实践团沿运河走访扬州、淮安等五市,通过实地探访历史遗迹、采集口述史料、体验非遗技艺等方式,解码“运河文脉”,探寻千年运河两岸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以青年视角感悟运河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的时代价值,让流动的文化遗产持续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苏安院石榴开花实践团探寻运河千年文脉,赓续民族团结新华章

踏访运河原点,携手绘就民族共生新画卷

实践团队首站来到大运河原点扬州,开启探寻千年文脉之旅。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青年学子通过沉浸式数字展陈,系统了解运河发展历程中的民族交融史,感受这条“活态遗产”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实践团成员实地考察“让古运河重生”的生态实践成果。青年学子深入生态保护区,系统记录沿岸多民族聚落“依水共生”的生动场景。

通过实地调研,实践团深刻体会到,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经济动脉,更是一条连接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运河两岸各族群众正携手绘就“水清岸绿、民族团结”的美丽画卷。

苏安院石榴开花实践团探寻运河千年文脉,赓续民族团结新华章

溯源漕运千年,共同见证经济共荣新时代

运河不仅承载历史,更推动着当代经济的交融发展。元明清时期,运河漕运的畅通为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各民族提供了迁徙融合的重要通道,在江苏省内大运河沿线孕育了淮安、扬州、苏州、南京等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这些城市成为各民族交融共兴的重要空间。

实践团走进漕运博物馆,通过珍贵文物和史料,深入探寻古代漕运如何促进南北物资流通与民族经济互动。在随后的田野调查中,团队成员走访沿岸6家民族特色商铺,用影像日志生动记录各族商贩的经营智慧,细致整理商贸往来的口述故事。“以前运河上的商船络绎不绝,现在我们的店铺依然受益于这条‘黄金水道’。”一位回族店主的感慨,道出了大运河历久弥新的经济活力。这条千年水道曾造就“商贾云集,百货交汇”的繁荣盛景,如今依然是沿岸各民族经济共生的重要纽带。

通过实地走访,青年学子不仅记录下运河经济带各民族商户互助共赢的生动实践,更系统整理了运河沿线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案例,为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积累了丰富素材。这些鲜活的调研成果,生动诠释了大运河作为“经济动脉”和“团结纽带”的双重价值。

传习非遗技艺,同心赓续民族团结新华章

江苏段大运河沿线文化璀璨,非遗技艺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见证。实践团走进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感受“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江南韵味;在徐州邳州良壁村,拜访蓝印花布非遗传人王如坤老先生,学习濒临失传的印染技艺。

“红头绳、麻花辫,蓝花布小褂曾是几代人的记忆……”王如坤老人坚守传统手艺六十余载,用一针一线延续民族文化的根脉。团队成员亲手体验蓝印花布制作,感悟运河非遗背后的民族交融智慧。

一条运河,千年文脉;万里同心,共绘新篇。“石榴开花·水润江苏”实践团以脚步丈量运河两岸,用青春视角解码民族团结的“运河密码”。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调研成果,推动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让这条千年水脉持续流淌民族共融的时代新声。(张敏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