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梁平|2024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光影伴着秋风,在南京诞生了普通人的影像史诗

引言

10月11日,刚刚获得“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的97岁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国庆之后第一次走出家门,依然是敏捷的,千里迢迢来到南京,出席2024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以下简称“电影周”)活动。

要知道,中国电影界泰斗田华不辞辛苦下江南,显然是心心念念的大事,非去不可。

电影周开幕式现场

电影周开幕式现场

和田华一样,陈宝国、李雪健、葛优、张光北、卢奇、宋春丽、刘威、岳红、陈炜、刘之冰、侯天来、臧金生、何政军、吴刚、李诚儒、梁天、廖京生、王奎荣、赵静、郭晓东、黄小雷、何琳、雷汉、苏丽、王仁君、马苏、郑卫莉、赵晓明、李强、田岷、祝新运、马树超、郭广平、尹力、扈强、崔新琴、赵宁宇等70多位知名电影人,也从各自忙碌的工作中抽身,横跨大江南北奔赴金陵。他们知道,电影周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这一主线,旨在让“电影+城市”主题融入南京这座城市、融入市民生活,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所以,参与其中是电影人本能的渴望。

电影周开幕式现场

电影周开幕式现场

今年电影周开幕式安排在南京长江大桥江边步道处的映虹桥举行,一方面让电影人身临其境地感受自强自立、创新创优、拼搏奋斗、精益求精、精诚团结的“大桥精神”,牢记初心,砥砺前行;另一方面,也为方兴未艾的“长江文化”研学注入了电影情怀。

电影周由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南京广播电视集团承办;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市总工会、鼓楼区委宣传部、玄武区委宣传部、南京市旅游集团、南京电影协会协办。

面对电影,南京人总将自己置于起点

南京人热爱电影有迹可循,这份挚爱为电影周故事会留下注脚。

不久前,“凝心铸魂——江苏电影人影像回顾展”分别在南京、苏州举行。回眸浩瀚影海,江苏电影人以光影为笔,写下了中国电影的风华百年。

影史钩沉,与南京有关的电影活动有很多。严恭导演的《三毛流浪记》《祖国的花朵》,万氏兄弟的《大闹天宫》、水华的《白毛女》《烈火中永生》、王家乙的《五朵金花》、王苹的《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严寄洲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都与南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嘉宾与长江大桥留个影

嘉宾与长江大桥留个影

至于从南京走向全国的影视人也不在少数,如陶玉玲、王馥荔、沈丹萍、林芳兵、马晓伟、陈炜、陶泽如、于和伟、侯勇、王劲松、祖峰、梅婷、海清、倪妮、王骁,以及至今仍生活在南京的惠娟艳、马军勤、 王伯昭、侯长荣、陈剑月、郭广平、崔根栓。还有导演严恭、何群、李路等,编剧张弦、朱苏进、江奇涛等。

也就是说,南京人对电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始终有一种对话感。电影对南京人而言不再是遥远陌生的名词,更像是打过照面的朋友。

南京人办电影周是认真的,总会将自己置于起点,推陈出新。

10月12日上午,电影周开幕式举行。浩渺苍穹之下,波澜壮阔的长江与雄伟壮丽的大桥交相辉映,构成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江面上,百舸争流,波光粼粼,平添几分壮美。

演员刘威和南京广电卢涵主持开幕式

演员刘威和南京广电卢涵主持开幕式

一架无人机从长江入江口飞过,俯身南京金川河中取水送上星光熠熠的映虹桥。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长陈宝国、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万进,共同将这桶象征南京城市多元文化交融与共生的江水,缓缓注入启动装置。

随后,田华庄重宣布电影周开幕!这就是老人家哪怕坐着轮椅,也要来一趟南京的缘由。这个场面击中了很多南京人的泪点。

开幕式瞬间吸引了川流不息的市民驻足观看,电影周走向基层,电影人亲近市民,对观众来说,是很舒服的状态。

电影周江边开幕式现场

电影周江边开幕式现场

演员宋春丽说:“在我的印象中,南京长江大桥是周恩来总理口中自豪的‘新中国奇迹’,是全国人民心中的‘争气桥’,也是南京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电影周办到长江边,让我们看到了南京的发展、壮阔长江的,同时又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宋春丽曾以《苦难的心》《便衣警察》《九香》《离开雷锋的日子》《延禧攻略》《人世间》等影视作品享誉艺坛。

在《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中,导演宁海强和刘之冰、臧金生、何政军背对桥头堡,中规中矩地戴好胸前的嘉宾证,留下“2024记忆”,并对拍摄者、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研究学者余泳一再叮嘱,照片一定得给他们。更有很多观众前来与演员们合影,他们笑脸相迎,绝不推辞。

从左至右:何政军、刘之冰、宁海强、臧金生

从左至右:何政军、刘之冰、宁海强、臧金生

开幕式延续上一届沉浸式、快闪式和开放式三大特色,其中开放式广受欢迎。

映红桥处设立的一块小展板,展示小学语文课文《南京长江大桥》(节选),岳红、娜仁花与南京的少先队员代表共同朗读“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将大桥背后的故事与情感娓娓道来,仿佛把人带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力前行的伟大精神。

卢奇朗诵

卢奇朗诵

随后,银屏上伟人邓小平的饰演者卢奇从容登台,他充满激情地朗诵了毛主席的名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带领大家一起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英雄时光,令人心潮澎湃。

在朗读声与水流声的交织中,一场以电影之名的“相遇”,让电影人沁入心灵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面对电影,南京人崇尚现实主义创作

如果把电影周比喻为一部作品,它折射出南京人崇尚现实主义创作的调性。

从宏观上看,2023年,12.99亿的观影总人次和549.15亿的总票房背后,是电影市场的复苏。刚刚过去的国庆档电影票房江苏破2.32亿。根据国家电影局的统计,今年全国的国庆档电影票房达到了21.04亿元,观影人次超过5209万。

南京市工人文化宫活动现场

南京市工人文化宫活动现场

在这份庞大的数字中,江苏省以2.32亿元的票房成绩和580.36万的观影人次名列全国第二。从城市分布来看,南京位于前列。其中南京的1000万元数字人民币观影补贴,为越来越多的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机会,这也反映出当地对于文化消费的重视和市场活力的积极布局。

如果说南京是一片观影的热土,并不夸张。在这个背景下,电影周就极易产生情感共鸣。

影展揭幕和纪录片开播仪式

影展揭幕和纪录片开播仪式

开幕式后,电影人移师南京市工人文化宫,参加“我和我的祖国——火红年代”主题影展揭幕仪式暨中国电影人口述纪录行动——《口述影史》开播仪式。

这两个板块的设计,对应了电影周的主题,精选了《党的女儿》《钢铁意志》《铁人》《茉莉花开》《刺猬》《读书天》《一山之隔》等7部优秀国产影片。从艰苦卓绝的创业初期,到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火红年代,再到如今繁荣昌盛的新时代,每一部作品都是对新中国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

田华向观众致敬

田华向观众致敬

活动不仅星光熠熠,汇聚了众多知名电影艺术家,还特别邀请了劳模、工匠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莅临,彰显中国表演事业“源于人民,归于人民”的深刻内涵。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在光影交错中,仿佛穿越历史长河,重温了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国产电影展映期间,由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广电集团联合制作的“中国电影人口述纪录行动——全媒体系列节目《口述影史》”于当天下午正式开播。

劳模代表成为座上宾

劳模代表成为座上宾

田华坐在观众席中央,深情讲述自己80多年艺术人生及电影创作背后的感人故事。她娓娓道来,不仅让观众得以窥见火红年代的真实风貌,更深刻领悟到电影艺术的无穷魅力与深远意义。

面对南京广电主持人赵迪递过来的话筒,田华底气之足、思维之清晰,让观众啧啧称奇。

影片《铁人》导演尹力(左) 与演员吴刚(右)、马苏和观众交流

影片《铁人》导演尹力(左) 与演员吴刚(右)、马苏和观众交流

她拉着陈宝国的手动情地说:“我最看重‘人民’这两个字,因为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我拍的戏多是反映伟大时代中的英雄和人民的形象。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我,对于你们来说,我是银幕上的一个过客;而你们对我来说,是创造历史的最美的花一朵、最亮的星一颗。”

她的肺腑之言激起观众一次次热烈的掌声,这显然符合观众对德艺双馨艺术家的情感互融。电影以艺术语言传递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电影人则以作品表达着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这正是电影周触动人心的地方。

主持人赵迪与葛优对谈

主持人赵迪与葛优对谈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为无数人心中的“喜儿”田华送上他亲手制作的南京绒花。她接过红艳艳的绒花,直接插进了满头银发中,还把手机递给陈宝国,请他为自己拍照。

这种“现实主义”的编导实践,从观众和电影人互为心动的维度,完成了一个关于倾听与表达的故事架构。

仪式中,参展影片《铁人》导演尹力,演员吴刚、马苏,制片人卢君;《钢铁意志》导演宁海强,演员赵晓明、苏丽;《茉莉花开》导演侯咏;《刺猬》主演葛优分别上台,分享创作心得和影片亮点,成为电影周故事会的点睛之笔。

葛优笑说“自己也是劳模,来这心里踏实”

葛优笑说“自己也是劳模,来这心里踏实”

电影《铁人》主演吴刚凭借此片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他下了很多的苦功夫去感受“铁人”王进喜的角色,塑造了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的经典的形象。导演尹力表示,希望影片的展映,能够让“铁人”精神激励大家,去拼搏奋斗。

面对电影,南京人倾听创作者的心声

2023年,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落户南京,为电影人搭建起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打卡南京的电影地标,唤起时代记忆,引发观众共鸣。

现实中,电影是能催生亲情、爱情、友情的法器。那些彼此深爱着、惦记着的人,常常相约去看电影,剧终人散时,有人笑靥如花,有人泪如雨下。

《茉莉花开》导演侯咏谈创作

《茉莉花开》导演侯咏谈创作

在《建国大业》《钱学森》《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等影视作品中饰演周恩来的演员刘劲,11日从云南飞回北京处理事务,12日一早又赶北京飞南京的头班飞机抵宁。他说:“学会是演员的家,家里的事必须参加。”

在《邓小平小道》《周恩来回延安》《大决战》《跨过鸭绿江》等影视作品中饰演邓小平的演员卢奇,以及北京电影学院院长扈强、导演尹力等,都是11日晚上赶到南京。扈院长坦言,听介绍说今年电影周有电影人走进社区、校园的环节,“这个思路很好,我就是要来感受感受。”

从左至右:苏丽、李雪健、岳红、廖京生

从左至右:苏丽、李雪健、岳红、廖京生

曾以《野山》《八女投江》《走着瞧》《本命年》《离婚律师》《申纪兰》《跨过鸭绿江》《小日子》《走走停停》等影视作品为观众喜爱的演员岳红,正在浙江桐庐拍戏,原本乘坐高铁11日晚20:03抵达南京。但为了多争取一些与电影界同仁交流的机会,还是经剧组同意改签车票,比原计划提前4个小时到宁。她说:“去年电影周遗憾错过,今年得多花些时间来‘补课’。”

抵达饭店,岳红再次见到老团长田华后,眼圈一下子就红了,因为她对岳红有知遇之恩。岳红动情地说:“那时候我们正年轻!39年前,我随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的演员们,在田华团长的带领下去老山前线慰问演出。那些年轻的战士,那些猫耳洞,那些壮行酒,那些在炮火中奔跑的身影,老山主峰上的地雷,麻栗坡烈士陵园,所有的都留在了岁月里。这是一次永生难忘的慰问演出!这是一次血与火的洗礼!让年轻的我,看到了战场的硝烟和残酷,让我懂得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岳红相拥老团长田华

岳红相拥老团长田华

出演过《巧哥儿》《生死抉择》《苍天在上》《人间正道》等影视作品的演员廖京生认为,现在的电影命题与视角,更多聚焦普通人的命运。电影周应运而生,作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理应热情参与。

的确,为了更好地将电影艺术融入城市发展,融入百姓生活,激发新时代创作火花,主办方特别策划了“电影人在南京”的“三进 ”系列活动,旨在促进电影文化与人民大众的传播与交流,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毋庸置疑,此举堪称电影周故事会的神来之笔。

电影人走进南京电影制片厂

电影人走进南京电影制片厂

电影人参观玄武艺术馆

电影人参观玄武艺术馆

电影人走进锁金村社区

电影人走进锁金村社区

10月13日上午,在锁金村社区,电影人参观新中国第一台电影放映机诞生地南京电影机械厂旧址,共同回顾南京电影事业的辉煌历程;在东南大学两处场地,电影人走进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二大会址梅庵,与青年学子追寻革命足迹,并通过戏剧表演、对谈交流等互动环节,推动表演艺术传承;在军营,电影人深入体验部队生活,与官兵们共同开展军体活动,传递艺术正能量。

演员刘劲走进东南大学

演员刘劲走进东南大学

演员郭晓东走进东南大学

演员郭晓东走进东南大学

电影周“三进 ”活动丰富了电影周的活动内容,进社区活动拉近了电影艺术与普通市民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电影的魅力;进高校活动营造了校园文艺氛围,推动电影文化与青年学生群体的交流互动;进军营活动则具有传承红色基因、促进军民融合、提升国防意识、推动文化创新等多重意义。

面对电影,南京人将它融入寻常生活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既向公众展现电影魅力,也向公众展示城市气质。

从开幕后两天的过程看,电影周的内在功能意味深长,首先是通过电影这种媒介为城市文化凝聚力与产业交流赋能,无论是资深影迷群体还是普通观众群体,都可以借助这个契机走近更多的电影、见证多元的电影。从另一个层面看,这也意味着电影在回馈城市。

北京电影学院崔新琴教授与东南大学师生交流

北京电影学院崔新琴教授与东南大学师生交流

东南大学活动现场

东南大学活动现场

其次是服务于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人员的合作,在政府与市场的共同推动下,电影周可以成为更多好电影、新电影的推手。这种自带行业流量和聚力的大型活动,自然也可以为新片带来事半功倍的宣发效果。

曾主演《淘金王》《水浒传》《赤壁》《西游记》等影视作品的演员臧金生感叹,现在的电影已经跳脱出传统的电影院模式,具备了更多触角。电影周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既是城市名片,又是加深人与人理解的桥梁。

东南大学活动现场

东南大学活动现场

面对电影,南京人将它融入寻常生活,尤其是年轻观众有了“平视日常”的契机。来到现场的观众郭昆说:“在家门口看到这么多影星,简直就是连接现实和梦境的乌托邦。对我来说,这些艺术家就像天际的星星一样闪亮,我偶一抬头,他们竟然在我身旁。”

电影周让很多影迷真切地感受到,他耳机里的那个人,他隔着银幕注视过的那个人,此时此刻近在咫尺。这个时候,银幕上的一个表情、一段旋律、一句台词、一幕特效……会穿透整个表演空间进入他们的眼帘,产生水滴石穿的情境。

相见时难别亦难(从左至右)苏丽、陈炜、岳红、宋春丽

相见时难别亦难(从左至右)苏丽、陈炜、岳红、宋春丽

出演《血战湘江》《雷锋的微笑》《绝不放过你》《国家机密》等影视作品的演员侯天来说:“电影周既面向过去,又反映现在,更引领未来。世事永远在变化,希望所有生活中或愉快或纠结的人,永远拥有可以并肩站在一起的那片电影空地。”

出演《跨过鸭绿江》《飞天》《刘伯承元帅》《扫黑行动》等影视作品的演员刘之冰认为:“电影其实就是生活的提炼,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精彩的电影。从这个角度看,电影周不再是电影从业者的自娱自乐,而是更多地面向观众,是艺术与精神的双重召唤,同时也让电影人对南京这座城市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

电影人留下“全家福”

电影人留下“全家福”

电影人感慨良多,参与者也是激情满怀。主持人赵迪系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曾荣获“南京青年五四奖章”“江苏省好青年”“全国优秀公益节目主持人”等荣誉称号。他紧紧握着田华老师的手,听她动情地讲述对“人民”的深厚情谊;站在葛优老师身旁,即使初见也好似老友重逢般亲切,因为他是那么的幽默、随和;站在李雪健老师面前,他相信没有人会不爱这位可爱的“小老头”,由衷地向李老师致敬……

赵迪认为,电影周剧场里的观众们和艺术家们齐聚一堂,气氛就像大家庭聚会般的其乐融融。那一刻,“文艺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具像化了。

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会结束,但属于电影的大众公共议题,仍会在六朝古都被持续关注。

范素丽及主办方 摄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