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院数学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始终把就业工作放在学院发展的首要位置,充分发挥学院特色和优势,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学院开拓思路,以考研为抓手,以就业为重点,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鼓励毕业生积极入伍,促进高质量就业。
一、强化领导,推动管理系统化
学院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困难毕业生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小组,严格落实就业两个“一把手”工程,加强对建档立卡户、低保等经济困难学生的针对性帮扶。学院全部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领导班子和辅导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学院全体教师形成合力,实行就业指导“双导师”制度,对学生的就业帮扶实行“双管齐下”,除了论文指导老师是就业指导老师外,学院领导班子、行政人员一起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帮扶,实现了每名毕业生都由2名老师来指导就业。学院领导带头做表率,广大专业教师充分参与,形成了“全员参与、师生同力”开展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精准施策,就业服务务实化
为了把就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院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以考研升学为抓手,促进学风建设。结合数学专业作为基础学科的特点,学院将考研教育融入到大学四年的教学计划中,旨在帮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树立明确的考研目标,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鼓励学生辅修第二学位,尤其是与数学相关的交叉学科,有助于学生在跨专业考研时具备更广泛的知识背景。大三下学期专门成立了毕业生学业指导群,专业数学教研室的老师和近三年新来的博士都进群,对学生进行考研课程的辅导、考研报名及面试的指导、考研调剂的协助等相关工作,促进考研率的提升。考研笔试成绩公布后,学院进行考研模拟面试,特别是利用博士的信息资源,及时在群里公布调剂信息,最终2024届毕业生考研升学率为27.43%,1个宿舍被评为学校“学霸宿舍”。学院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邀请在研的优秀毕业生回来传经送宝,引导在校生明确考研规划,树立考研信心。
2、以就业为重点,提早谋划,精准施策。从学生入学开始,学院就将就业指导纳入教育计划,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趋势和需求。针对准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学院组织有经验的老师提供系统的指导和培训,鼓励学生大三期间考取教师资格证。学院多方联系教育培训机构,做学生思想工作,先到教育培训机构锻炼,积累经验。毕业实习期间,学院老师带领学生到猿辅导郑州总部、高途郑州总部、郑州经开致远中学等企业参观,精准推送毕业生。举办专场招聘会,邀请大山教育、高途、今援教育多家用人单位参加,为学生提供与用人单位直接交流的机会。加强校企合作,与郑州市经开区致远中学签订了就业基地签约,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对促进学生提升教学能力和毕业生就业有着重要意义。落实执行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联系学院制度。
3、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学生到政策性岗位就业。学院应将政策性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程,加强统筹协调。通过辅导员、专任教师、职业规划讲座等多种形式,做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选调生、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参军入伍等政策性就业的宣传工作,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到国家做需要的地方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最终1人参军入伍,2人支援西部。学院连续三年获得“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三、集智聚力,拓展市场多元化
为了开拓就业市场,学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院领导班子积极开展访企拓岗工作,与企业进行座谈交流,探讨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走访企业,邀请企业,参加各种校企见面会,推荐毕业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积极联系并推荐毕业生到航空港区的企业就业,今年毕业生到航空系统就业7人,占比6.14%。
四、做实双创,人才培养科学化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科学化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和实践活动,例如大学生数学建模、数学竞赛、互联网+大赛等,以提升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2024年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省级奖75项,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省级奖91项,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五、协同发力,就业信息共享化
就业工作离不开招生就业处的专业指导和各兄弟学院的大力支持。招生就业处的老师们不遗余力地开拓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他们耐心细致地解读就业政策,指导就业流程,确保每位学生在就业道路上少走弯路。同时,通过数字化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招生就业处不分昼夜地精准推送招聘信息,为学生的就业之路保驾护航。各兄弟学院也积极参与,及时将自己学院获取的招聘信息与其他学院共享。这种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不仅提升了就业信息的流通效率,还帮助学院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断提升整体就业率。通过招生就业处与各学院的协同合作,形成了一个高效的信息共享网络,真正实现了就业信息的共享化。(作者:张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