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消退几百米 四川达古冰川今年盖上了2.0版“凉被”

点击收听本新闻
听新闻

盖被子成功.jpg

钻孔、打桩、盖被、钉稳……日前,在四川阿坝州黑水县达古冰川景区,来自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和达古冰川管理局工作人员一起,将一块块类似“白色薄膜”一样的“凉被”铺设在达古17号冰川上。红星新闻记者获悉,为减缓冰川消融,四川达古冰川近日盖上了2.0版“凉被”。这种看起来似“白色薄膜”的“凉被”,实际上是南京大学研究团队给达古冰川“盖被子”定制的“凉被”,是一种新型辐射制冷材料。

冰川图2.jpg

达古17号冰川,10年向后退缩了几百米

“达古冰川山顶全是灰色的,感觉没有冰雪,是不是冰川已经热得消融啦?”针对近日有网友提出的质疑和担心,达古冰川管理局科研处工作人员张伏称:冰川的确在消融,但并没有消失。根据最新的科考显示,达古17号冰川的冰川面积仅剩0.06平方公里,冰川的厚度最厚的也仅只有11米,平均厚度为8到9米。

“以达古17号冰川为例,听同事们说2008年以前,冰川的末端还在泪湖边上,有很壮观的冰崖景观,冰崖的高度可达十几米,现在冰川向后退缩了几百米。”张伏进一步解释到,夏日里很多游客来到景区,看到山顶是灰色的,以为全是石头,其实不是的,那是冰川在消融退化过程中夹杂的碎屑,“有一个很专业的学术名叫‘冰碛物’。但当你走到冰川面前,就还是能看到很壮观的蓝色冰川。”

盖被子图.jpg

减缓冰川消融,人工隔热“盖被子”

“如果再不对它进行保护,可能达古冰川在本世纪末之前,就会彻底从地球上消失。”达古冰川管理局副局长黄仕海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达古冰川的面积在过去半个世纪内消融了70%左右。为减缓达古冰川消融,给冰川三伏天“盖被子”的行动势在必行。

据了解,达古冰川是我国罕见的山地冰川,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我国纬度最北的海洋性现代山地冰川,是冰川遗迹百花园,离大都市最近、最容易到达和接近的冰川之一。近年来,全球变暖对冰川的消融影响非常大,达古冰川的面积,从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对达古冰川的监测,从1966年到1975年新中国第一次科考数据,一直到2017年监测的数据,达古冰川的面积在过去半个世纪内消融了70%左右。所以两年前,一项科学实验在四川阿坝州黑水县达古冰川上进行,就是给冰川盖上500平方米的巨型隔热毯,以人工干预手段,对冰川的消融减缓进行实验。今年8月,达古冰川盖上了2.0版“凉被”。

达古冰川变化情况.jpg

达古冰川变化情况图

自1966年起,达古冰川经过科考发现,1966年区域内有13条冰川,范围5.334平方公里;2017年区域内有9条冰川,范围1.363平方公里;2020年区域内有10条冰川,范围0.407平方公里。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达古冰川的冰川消融趋势愈发严峻。

冰川图.jpg

“盖被子”后,冰体消融速度明显降低

“应用人工手段减缓冰川消融尤为迫切。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教授朱斌称:从2020年起,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开始试验,给达古冰川盖上了一层500平方米的土工织布“被子”。此后,经研究团队测量,经过一年时间,“盖被子”区域的冰体消融速度明显降低,与未覆盖区域的冰体相比,能减缓冰川消融厚度达1.5米。

今年8月,南京大学科研团队又带来了新的“凉被”,给冰川“盖被子”这项工作,升级到了“2.0”版本。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教授朱斌介绍,曾经的冰川“盖被子”工程,受制于“土工织布”等材料选择,在降温幅度、防水、防污等方面还未没有到理想的效果。此次铺设新型辐射制冷材料利用微纳手段调控光谱性能,实现太阳光照下的自发高效降温,比之前的材料更先进。辐射制冷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制冷技术,有更高效的全天候制冷性能、低廉的材料成本和便捷的制备、安装方式。

监测.jpg

红星新闻记者 王荣 达古冰川景区供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