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万里学院一封来自大四学子的匿名感谢信在校园里引发关注。信中细数宿管阿姨帮搬行李、为换寝奔波的暖心瞬间,揭开了学校一堂特殊的“生活思政” 课 —— 浙江万里学院后勤的工作人员以服务为桥,将思政教育融入宿舍管理、校园安保、维修保障等日常细节,让“育人”在润物无声中落地生根。

一纸感谢信,见证 “生活思政” 鲜活实践
“张阿姨大老远看见我搬行李,主动上前搭把手一起下楼;洪阿姨为了我的换寝事宜,跑了好几栋楼协调……”匿名信中的朴素描述,是万里学院“生活思政”服务育人的生动注脚。
在校园里,这样的暖心场景随处可见:深夜里辅导员远程协调学生就医的牵挂、教学楼内保安默默巡逻守护的担当、宿管于阿姨偶然代班时的耐心倾听…… 浙江万里学院的教师与后勤人员形成合力,打破课堂边界,将“责任”“奉献”“友善”等价值观转化为具体行动。宿管阿姨的“搭把手”,传递的是互助精神;后勤人员的“多跑腿”,践行的是以生为本的育人情怀,让学生在被关怀中读懂思政内涵,让价值观在生活细节中自然生长。
服务为载体,后勤岗位变身 “育人阵地”
多年来,万里后勤深耕“服务育人”理念,将每一个后勤岗位都打造成育人阵地。16号楼的宿管团队便是典型代表:她们不仅做好门禁管理、卫生维护等基础工作,更把学生的情绪起伏、成长困惑放在心上。
这种育人逻辑贯穿后勤工作全链条:安保人员的日常巡逻,是对“规则与安全”的直观教育;维修人员的及时响应,是对“责任与效率”的生动诠释;食堂工作人员的精心备餐,是对“敬业与坚守”的默默传递。万里后勤以“超出本职的爱”,让每一次服务都成为育人载体,让学生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真切感知敬业、友善、担当的力量,实现“服务不止事务性,更有成长性” 的育人目标。
育人无边界,构建“生活思政”独特生态
浙江万里学院与万里后勤联手打造的“生活思政+服务育人”模式,打破了“思政教育仅靠课堂、育人责任仅在教师”的传统局限。从宿舍到食堂,从校园道路到教学楼宇,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育人场”;后勤人员、行政人员、辅导员共同化身“育人者”,形成全方位、全链条的育人生态。
“那是溢出来的爱,是人们心中最纯真原始的爱”,匿名信中的这句话,道出了“生活思政”的情感内核。当后勤人员把学生的“小事”当作 大事”,当师长把学生的“情绪”当作“课题”,思政教育便有了温度与共鸣,成为陪伴学生成长的暖心力量。
未来,万里后勤将继续深化 “服务育人” 路径,与浙江万里学院一同探索 “生活思政” 更多实践可能。让每一次后勤服务都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让每一位后勤人员都成为育人主角,以 “服务有边界,育人无上限” 的追求,助力更多学子在爱与成长的双向奔赴中,长成有温度、有担当的 “万里人”。
(通讯员 翁苏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