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吉林 陈嘉龙/文
9月20日,来自国外教育界专家及学者,驻德国、沙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前大使,日本、韩国、法国等驻沈阳总领事馆总领事,以及来自15个国家的170多所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及代表,共同出席吉林外国语大学举行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暨建校30周年庆祝大会。
(吉林外国语大学举行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暨建校30周年庆祝大会)
(吉林外国语大学举行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暨建校30周年庆祝大会)
民办高等教育的先行者与探路者
据了解,于1995年创建的吉林外国语大学,创建之初就被冠以了包括第一所捐资办学的民办高校、唯一一所省级重点建设的民办高校、国务院办公厅确定的唯一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的民办高校、第一所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第一所更名为大学的民办高校等多项首创或独创名誉。
作为国家重要的小语种人才培养高校,吉林外国语大学在语种设置上极为丰富且具有前瞻性。除了英语、法语、俄语、日语等常见语种外,学校也涵盖了像波斯语、马来语这样的众多稀缺且应用较为广泛的小语种专业。
丰富语种 专业人才输送助力“一带一路”
这些语种专业不仅为学生打开了通往不同文化领域的大门,更为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学校凭借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小语种教学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其小语种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备受青睐,许多学生还未毕业就被相关企业提前预定。
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在致欢迎词中表示,建校30年来,吉外矢志不渝做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先行者和探路者。推动“专业主体办学”向“学科引领办学”格局性转变,全面推进“两个提升”,深入构建“三大体系”,重点培育“四类人才”,重点推进“五大品牌”建设,全力朝着建设“精品、非营利、应用型、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目标接续奋斗。
(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
学科建设持续丰富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
据了解,吉林外国语大学创建至今,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已经成为东北地区语种最多、特色鲜明的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吉林省培养“多语种翻译+”人才的摇篮。
学校不仅在传统语言学科上保持领先,还积极拓展了如国际传媒、国际关系、国际文化旅游、人工智能在内的多个新兴交叉学科学院,形成了以语言为桥梁、多学科融合发展的独特教育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不仅满足了社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就业选择。
吉林外国语大学的全球视野
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刘利民在致辞中表示,吉林外国语大学建校30年来用一个个第一或唯一展现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成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见证者、推动者。他也希望学校坚持“特色立校”,做民办教育的“标杆者”,在服务“一带一路”、助力东北振兴展现更大作为。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于洪君在致辞中就希望学校继续发挥语言优势,做国际传播的“生力军”,继续发挥多语种优势,培养更多“懂中国、知世界”的国际传播人才。
当天,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和2025国际青年文化交流活动,也在吉林外国语大学同期举行。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来自15个国家的82所大学校长及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变革:机遇、挑战与应对”这一议题进行对话交流,分享改革经验与成果,探讨未来发展与合作。
中外大学校长一致表示,将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精神、合作的行动,共同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着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界的智慧与力量。
国际交流活动丰富育国际视野人才
在2025国际青年文化交流活动上,来自哈萨克斯坦、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西班牙的国际学生与吉林外国语大学师生进行了文化交流。国际学生们在吉林外国语大学师生带领下,来到“这有山”拍照打卡,参观“春京西”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油画、旗袍等体验活动,走进一汽红旗博物馆,感受长春汽车文化魅力。
在文化交流活动中,清华大学王敬慧教授、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王玉英教授围绕跨文化交流、国际中文教育等议题作专题报告,分享了研究与实践成果,引导中外青年在文明互鉴共赏、文化交流融合中不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贡献力量。
在中外青年分享交流环节,泰国的陈至善分享了此次长春行的所见所闻。西班牙的德高分享了自己对跨文化对话的研究与思考。埃及的蔚蓝分享了自己参加“吉外研学营”埃及团组活动时的真切感受,以及选择在吉林外国语大学攻读旅游管理硕士学位的初衷和未来规划。
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毕业生龙艳雪分享了对国际中文教育工作的理解,表达了立志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理想信念。
陈至善、德高等国际青年也凭借自身独特的跨文化视角和丰富的交流体验,获得了“吉林外国语大学青年文化信使”荣誉证书,并与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外籍学生们互赠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