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上西装的黄仁勋:希望与中国继续合作

图片

黄仁勋在48小时内紧急旋风访华,释放对中国市场的诚意。近3个月内,英伟达市值蒸发了约6万亿元。失去中国市场将是英伟达无法承受之重,黄仁勋要如何打破艰难局面?

作者 | 豆蔻

编辑 | 李不清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3个月内,英伟达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第二次到访中国。这一次,他的心情与年初截然不同。

4月17日,央视新闻报道,应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邀请,黄仁勋于当日抵达北京。他在会谈中表示,“英伟达将继续不遗余力优化符合监管要求的产品体系,坚定不移地服务中国市场”。

在黄仁勋到访中国一天前,英伟达刚刚表示:公司收到通知,H20芯片和达到H20内存带宽、互连带宽等的芯片向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需要获得许可证。公司预计第一季度业绩中,与H20产品相关的库存、采购承诺及相关准备金费用将高达约55亿美元。

非常时刻,为表达无奈之情,以及与中国继续合作的诚意,黄仁勋脱下了标志性的皮衣,换上了一身蓝色西装,搭配深色领带出现在媒体的镜头前。

形象正式、态度诚挚的黄仁勋想要传达的信号十分明确:在最艰难的局面下,英伟达仍需主动拥抱中国市场。

图片

股价3个月跌去三分之一

今年1月,黄仁勋来华的行程安排得轻松随意。媒体报道,他仅是赶在春节前,参加了英伟达中国区年会,现场和员工跳舞、沟通感情,发了发红包。

彼时,英伟达正风光无限,股价刚攀上了153.10美元的新高。但随后的3个月,形势急转直下。

受到美股波动、DeepSeek新技术崛起、政策波动等多方影响,英伟达股价在3个月时间里,跌去三分之一。截至4月20日,英伟达股价跌至101.49美元,市值蒸发约6万亿元。

中国市场对英伟达至关重要。今年2月,英伟达发布了2025财年第四季度和2025财年全年业绩。财报显示,英伟达全年营收1305亿美元。其中,中国区营收171.0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66%,达到史上最高。

除了为科技公司提供GPU芯片,英伟达也与理想、长城、极氪、小米、比亚迪等车企在智能驾驶系统,以及汽车芯片方面有所合作。

目前,英伟达向中国市场提供的主要是“降配版”的H20芯片。从性能上看,H20芯片虽仅为英伟达旗舰H100芯片的三分之一,目前也足以支撑多数中国AI企业的训练与部署需求。

特别是自去年以来,中国科技大厂纷纷加码AI基建,对于H20的需求上涨。多家媒体报道称,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头部大厂,都是H20芯片的核心买家。

国际市场调研机构Omdia2024年末报告显示:2024年英伟达Hopper(包括H100、H200,以及特供中国市场的H20)系列芯片全球最大买家分别是微软(48.5万枚)、字节跳动(23万枚)、腾讯(23万枚)、Meta(22.4万枚)、亚马逊(19.6万枚)、xAI(19.6万枚)、谷歌(16.9万枚)。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H20芯片为英伟达带来了约120亿~150亿美元的收入。知名半导体评论家Claus Aasholm曾表示,“H20系统表现好得令人难以置信,2024年四季度环比增长率达50%,是英伟达最成功的产品。相比而言,H100季度环比增长仅为25%”。

但局势变化下,H20未来或难以逃脱被限制的命运。这也意味着,英伟达原计划要在2025年交付给中国客户的H20芯片,将面临积压的风险。

据媒体报道,“英伟达通常需要6个多月才能交付此类芯片,而其中国客户今年的大部分订单尚未完成”。

对于政策波动带来的损失,英伟达公告称,将承担55亿美元的减值和采购损失费用,折合人民币约401.54亿元。并在公告中直言:“这表明我们对获得出口许可证并不乐观。”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进一步指出,H20芯片预计在2025年4月占英伟达数据中心收入的12%至13%,未来几个季度收入恐将因此下滑8%至9%。

受此影响,4月16日,英伟达股价直线暴跌6.9%,创下自今年1月份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市值一夜之间蒸发约1881亿美元(约合1.37万亿元)。

图片

中国AI加速,压力给到黄仁勋

面对被迫“积压”的H20,黄仁勋将如何表态和应对,引发了各方关注。

此次访华,黄仁勋拥抱中国态度明确:“作为深耕中国市场30载的企业,我们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相互成就。将继续不遗余力优化符合监管要求的产品体系,坚定不移地服务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对英伟达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体量巨大,更源于优质的客户群体和良好的产业生态。

如今,中国已经是大模型应用最活跃的土壤。DeepSeek、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百度等科技公司纷纷推出自研模型,以AI原生业务为核心的新一代商业模式也被激发。

特别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低成本、高效果训练推理技术路线爆火后,大厂们重新燃起了对科技投资的热情。巨头们对AI资本开支纷纷投下重注,让国内算力需求持续高企。

一旦错过中国大模型产业浪潮,英伟达在算力版图的想象空间也势必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中国芯片产业研发步调的加速,也带给了黄仁勋不小的压力。近年来,华为昇腾910B的FP16算力已经有了亮眼表现,寒武纪思元系列、燧原科技云燧T20系列、壁仞科技BR100、百度昆仑芯、阿里含光等都在各自赛道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IDC曾发布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芯片的市场规模增长迅速,超过270万张。从技术角度来看,GPU卡占据70%的市场份额;从品牌角度来看,中国本土人工智能芯片品牌的出货量已超过82万张。

面对国产芯片在训练效率上的突破进展,黄仁勋曾公开表示,“若无法持续为中国定制产品,英伟达将失去定义行业标准的机会”。

特别是华为昇腾(Ascend)AI芯片的强势崛起,更带给了英伟达压力。有产业相关人士向《财经天下》透露,华为昇腾已可相当程度上“平替”H20。

黄仁勋也曾直言:“华为是中国最强大的科技公司,征服了他们涉足的每一个市场。在生产最好的人工智能芯片的竞赛中,华为是英伟达‘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之一。”

因此,虽然H20目前依旧是中国科技大厂布局大模型的优选,但若未来出现供应链断裂风险,英伟达的中国客户们势必将寻找替代方案,而黄仁勋也要为英伟达找寻新的出路。

图片

海外“英伟达联盟”分化

当下,黄仁勋的烦恼还不止于中国市场的震荡。在海外,英伟达的算力神话,也正在遭遇质疑。

过去十年,英伟达的成功建立在“算力即权力”的定律上。而如今,伴随着大模型参数增长放缓,以及稀疏计算、模型蒸馏等多项重大技术创新,国外巨头们针对英伟达的阵营也出现了分化。

2月10日媒体报道,OpenAI正在开发其首款自家AI芯片,以减少对英伟达芯片的需求。

面对“英伟达联盟”的瓦解风险,黄仁勋需要拿出更亮眼的芯片产品,巩固其技术统治力。在承载这一重任的众多产品中,Blackwell GPU显得尤为瞩目。

Blackwell AI芯片是英伟达在“2024年GTC大会”上正式发布的下一代AI计算架构,也被英伟达称为“AI超级芯片架构”。过去一年,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迎来业绩狂飙,全年营收1152亿美元(约83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3%。

其中很大原因,便得益于英伟达Blackwell架构的大量出货。黄仁勋曾这样形容:“英伟达不造芯片,英伟达造数据中心。”在“2025年GTC大会”上, 黄仁勋又重新定义了英伟达:“我们不是一家芯片公司,而是一家算法公司。”

基于这一理念,今年3月19日,黄仁勋在大会上发布了一系列新产品,如硅光交换机、机器人模型等,其中最核心的发布便是Blackwell Ultra。

据其介绍,Blackwell Ultra专为“AI推理时代”打造,性能比上代提升1.5倍。运转在DeepSeek-R1模型上,该芯片每秒可处理1000个tokens,响应时间从1.5分钟缩至10秒。

他表示,2024年,美国Top 4云公司总计采购了130万颗Hopper架构GPU。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飙升至360万颗Blackwell GPU,他预计数据中心建设的价值将达到1万亿美元。

据英伟达介绍,思科、戴尔、惠普、联想、超微电脑等将提供基于Blackwell Ultra架构的各种服务器,亚马逊AWS、谷歌云、微软Azure等也将提供Blackwell Ultra的相关云服务。

黄仁勋进一步宣布,“Blackwell Ultra将于2025年下半年量产”。不过,资本市场对于Blackwell Ultra的兴趣并不热烈。

据科技新闻网站Wccftech报道,“Blackwell系列产品产生的诸多问题,导致云端服务供应商对GB300(基于Blackwell Ultra部署的GPU芯片)更加谨慎。何况实际量产还要等到明年,可能还存在延期部署的风险”。

黄仁勋演讲结束后,英伟达当日股价收跌3.43%。近日,随着英伟达市值的持续回落,黄仁勋如何撬动中国市场,帮助英伟达挽回颓势,将深刻考验着他的智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