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近半数古镇在“古镇热”退潮后渐成“空城”,一场由青年学子主导的文化记录与传承实践,正为古镇保护注入新的思考。近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古镇新声”文化传承与影像记录实践团结束了为期半月的社会实践,师生们深入焦溪、惠山、沙沟三座古镇,以镜头为笔、以脚步为尺,通过 4K 镜头拍摄、实地走访调研,在影像调研、纪录片创作与非遗体验中,探寻古镇从“静态保存”到“动态传承”的转型密码。
一砖一瓦里的活态叙事:让古镇“开口说话”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对古建筑的档案式留存,“古镇新声”团队的实践带着强烈的“人本性”——他们不仅用4K镜头捕捉焦溪古镇“黄石半墙”的斑驳肌理,更蹲点记录工匠们修复墙体时的一凿一砌,让建筑保护的过程成为可触摸的文化记忆;在惠山古镇,队员们执画笔勾勒祠堂群的飞檐斗拱,右手举相机跟拍泥人非遗传承人揉捏、彩绘的指尖功夫,与老手艺人探讨“泥人如何走进年轻人生活”的创新路径;而在沙沟古镇的水巷旁,他们镜头下的渔民撒网、主妇制作“沙沟鱼圆”的烟火气,恰是水乡生活最生动的注脚。
“古镇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有人生活、有故事流动的生命体。”团队队长、即将实习的大三学生王佳浩道出实践的核心感悟。在他的镜头里,既有焦溪老人坐在门槛上讲述“黄石半墙”防风防潮的民间智慧,也有惠山泥人传承人尝试用动漫元素设计新造型的探索,这些声音和画面,直观展现了古镇的活力。
破解“空城”困局:在“人-建筑-文化”共生中找答案
2016年起席卷全国的“古镇热”曾让多地掀起开发热潮,但同质化商业运营、原住民流失等问题,导致如今近半数古镇陷入“空城”困境。此次实践中,团队聚焦“人-建筑-文化”的互动关系,梳理出不同古镇的破题路径。焦溪古镇以“建筑修复+居民参与”为核心,让原住民成为保护的主体,老墙修复时邀请村民口述历史,既保留了建筑本真,又延续了生活气息;惠山古镇深耕“非遗活态传承”,通过泥人体验工坊、祠堂文化讲堂等形式,让传统技艺从“陈列品”变为“体验项”,吸引游客深度参与;沙沟古镇则注重平衡“旅游开发与生活原真性”,渔民仍在河道作业,老字号餐馆坚守传统口味,让“水乡生活”本身成为最独特的旅游资源。
青春力量的文化担当:让传承从“看见”到“行动”
实践结束后,团队整理出一部纪录片、10余幅写生作品和两千字访谈实录,这些成果不仅是古镇风貌的记录,更成为探索动态保护的“素材库”。队员们表示,此次实践让他们从“文化旁观者”变为“传承参与者”——有人计划将古镇故事融入毕业设计,有人希望未来从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
“当老一辈人的故事通过镜头被更多人听见,当年轻人愿意为古镇保护驻足,传承就有了新的可能。”王佳浩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心声。这场由青年学子发起的实践,不仅为古镇转型提供了新视角,更展现了年轻一代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在静态留存与动态传承之间,他们正用青春力量,让古镇的“新声”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