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前,由国内首家外资银行成功重组的城商行在甬城宁波破茧重生;十三年后,一家资产规模超过1700亿元的专业“心”银行以“一体两翼”之势奋勇前行。
通达天下,商行四海。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宁波这座长三角南翼的港口城市稳扎稳打向2万亿GDP逼近,也为金融业开放包容、敢闯敢试精神脉络的延续提供了一片沃土。宁波通商银行的成长发展,正是宁波金融业改革开放的缩影,也诠释着金融与实体的这种同频共振。
专业特色银行,是宁波通商银行的目标定位,也是宁波通商银行的最醒目标签。近年来,该行在夯实细分领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正致力打造园区金融、供应链金融、科创金融“三金”融合发展的“新名片”,积极探索自身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新路径,努力谱写金融赋能经济和地方银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截至2024年末,宁波通商银行园区金融、供应链金融授信余额分别达到206.3亿元、169.33亿元,较年初增速均在50%以上;科创金融贷款余额45.4亿元,增速接近40%,“三金”融合效能持续凸显。以更纵深的视角观察,数据背后是宁波通商银行深耕“三金”业务的久久为功,也离不开特色发展道路上的创新突破。
一、四大行业+三大模式,做产业链的润滑剂
制造业根基和科创资源是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要禀赋。近年来,长三角各省市正全力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向高端化、世界级方向迈进。
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到新能源汽车、智能光伏、新型储能,再到生物医药、新材料,在全球经济形势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长三角聚力打造的优势产业集群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固链、强链,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心灌溉。作为浙江本土成长起来的地方法人银行,宁波通商银行持续发挥专业特色优势,以覆盖“一体两翼、服务长三角”的格局,将供应链金融作为服务区域产业链发展、做强做优普惠金融的重要抓手,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2024年末,宁波通商银行供应链金融授信余额达169.33亿元,较年初增长52.5%;带动中小微贷款余额57.58亿元,增幅36.9%。同期,该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价值客户数超过3200户,相比年初增加了2000多户。
成绩的背后,是宁波通商银行聚焦核心企业客户和上下游链属客户两个维度建立起来的多维度客户分层管理体系,更是该行“四大行业+三大模式”的精准布局。
2024年是宁波通商银行供应链业务的“攻坚年”。这一年,该行重点围绕基建、大消费、汽车、高端制造四大行业深耕与深化,并以“小型供应链+园区金融” 模式为驱动,深入挖掘行业潜力,开展行业研究和模式复制,从多个层面推动供应链金融提质增效。
比如,围绕“大方向-区域特色-细分行业”,该行不断深化四大行业拓展,探索并落地充电桩、智能家居、宠物食品、饲料、农化等细分行业开发方案。此外,该行积极响应政策导向,明确大消费与政府反向保理两大新增长点,完成了新能源商用车行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新探究,推进白酒、新能源商用车等细分行业的研究及成果运用。
全力推进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是宁波通商银行近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通过“332N”科技架构建设加快数字融合落到实处,该行不断创新应收、预付、存货三大类模式,一方面精准捕捉和对接重点供应链上下游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强化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风险管理。
2024年,宁波通商银行在系统建设方面聚焦“一大一小”。大型供应链系统方面,该行发布了大型供应链项目对接实施标准,设定了服务时效承诺,大大提升了平台对接的落地时效和服务质量,先后完成多个大型项目的对接与开发测试。小型供应链系统方面,该行打造小型供应链通商标准,以应收类订单融资模式为突破口,建设供给小供核心企业直接使用的“心e链”产供销管理平台,顺利迈出了数字化服务、提升企业粘性的第一步。
二、以“三金”拓普惠,打造政银企合作典范
作为我国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长三角是民营经济活力的晴雨表,也是中小微企业的聚集地。
产业兴则百业兴。园区是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宁波这座创新型城市到整个长三角,园区无疑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近年来,宁波通商银行充分发挥地方法人优势,主动将园区作为重点区域战略的主要切入点,将“园区金融+”的创新服务体系培育为区域块状经济的“金融加速器”。
截至2024年末,宁波通商银行园区金融授信余额达到206.3亿元,较年初增加69.3亿元,增速达50.6%。其中,重点园区中小微贷款余额为65.1亿元,较年初增加26.1亿元,增速达到71.8%。
2024年是宁波通商银行“五三”规划的开局之年,该行园区金融及“三金”业务融合发展战略也迎来进一步升级。一方面,该行通过增补园区金融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对已发布重点园区金融服务方案回溯,融合供应链金融、科创金融产品,制定了“三金”业务园区金融服务手册和案例。另一方面,该行持续推进“抓实重点园区,扩面一般园区”策略,通过推动新的重点园区发布、加强重点园区后评估并优化后评估标准等,推动园区金融业务扩容提质,提高“三金”融合占比。
2024年,宁波通商银行重点园区拓展至30家,且通过针对性开展“破亿”计划,“破亿”园区占比已提升至100%。
园区金融是宁波通商银行“三金”战略的基石,也是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依托。近年来,通过不断做大“朋友圈”,画好 “同心圆”,宁波通商银行各分支机构不断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业务模式,并结合专项政策倾斜等优势,以政银企通力合作为区域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了“新解法”。截至2024年末,该行“三金”战略业务占中小微比重较年初提升了15%,达到61%。
三、全生命周期服务促创新,科创金融持续加力
在浙江金融版图中,城市商业银行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长三角地区开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赋能区域融合创新成为各家银行业务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但周期长、风险高是科创领域的特性,也是企业融资的痛点和难点所在。身处科创高地,科创金融逐渐成为宁波通商银行差异化竞争的“尖刀”——从服务架构到产品设计、从服务模式到合作渠道建设,每一环都能看到专业“心”银行的用心之处。
科技金融作为“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首个篇章,重点在于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入支持科技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近年来,宁波通商银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疗、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初创期、成长期两个阶段的科创企业,形成了以“投贷合作”为支撑的“信贷+投贷”科创专属产品体系,结合具有通商特色的专业团队、专属产品、专职审批、专项考核“四专”发展保障机制,提供全周期综合金融服务。
持续加快业务模式创新和融合,是宁波通商银行科创金融始终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
2022年11月,宁波通商银行科创孵化基地开园。在宁波打造“全球创新智造之都”的契机下,该行通过“科创+投贷”“科创+供应链”“科创+园区”等多种业务模式协同,强化普通信贷特色化和投贷合作生态化发展“双轮”驱动,不断深化科创孵化基地建设,加速打造科创金融“生态圈”,助力培育本土新质生产力。
继2023年将科创金融部升格为总行一级部门后,2024年,宁波通商银行通过明确工作方向、拓展合作渠道、夯实内部基础、强化风险管理、优化科创服务等五大重点工作,实现了科创金融再上新台阶,“三金”融合的效能也得到进一步凸显。
截至2024年末,宁波通商银行科创金融贷款余额45.4亿元,较年初增长12.4亿元,增速达到37.6%。其中,园区金融+科创金融的贷款余额达到23.3亿元,较年初增长9亿元;依托“科创+园区”、“科创+供应链”模式累计投放科创贷款45.6亿元,在全部投放中占比接近八成。
2024年,宁波通商银行孵化的企业中有3家企业获评专精特新、4家企业获评高新技术企业、1家入选“甬江人才”项目。
聚势而谋远。从供应链的“链式服务”,到园区的“块状深耕”,再到科创的“生态培育”,宁波通商银行十三载风雨兼程,以供应链金融、园区金融、科创金融为战略支点,诠释了城商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践行普惠金融的“生力军”作用。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随着“五三”规划深化,宁波通商银行的行动目标也愈加清晰。在差异化发展赛道上,宁波通商银行还将继续以“三金”融合发展为笔,书写金融强国的地方法人银行实践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