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聚红旗渠,共话乡村振兴新发展

专家学者齐聚红旗渠畔,共话乡村振兴新发展。12月10日,“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端论坛”在红旗渠干部学院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内各大高校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本次论坛,线上线下参会人员近千人。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本次论坛由河南农业大学、林州市人民政府、红旗渠干部学院共同主办,河南农业大学、林州市农业农村局、红旗渠乡村治理研究院等联合承办,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汇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交流,在写好“农”字文章上下功夫,探索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新模式、新思路,也是促进红旗渠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在论坛上,黄承伟、王思斌、谷建全、刘保仓、张文宏、孙建铎、成伯清等16位专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乡村振兴道路”、“共同富裕”、“困弱群体福祉”、“社会治理”、“红旗渠精神”等主题开展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为乡村振兴新发展献计。

就“乡村振兴道路”的热点、难点、看点,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河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谷建全、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张锟等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以及地方政府先后进行了经验分享与探讨。

就乡村振兴的开放性话题,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张锟认为,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乡村建设的时代性;开放空间布局,增强乡村建设的前瞻性;释放土地活力,增强乡村建设的可能性;开放乡村运营,增强乡村建设的有效性。

就“共同富裕”“困弱群体福祉”话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文宏在详细阐述了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的重大意义的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乡村振兴新阶段的社会治理首先要把农村的社会建设提到更高位置,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尤其是培养人的公共精神......”在“社会治理”探讨阶段,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认为,需要从面向弱势群体的“小社会的小治理”转向面向整个社会的“大社会的大治理”,培养农民的参与能力、参与兴趣和公共精神,让农民参与到乡村社会治理中。

“围绕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等时代主题,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性经验和实践智慧转化为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性案例、理论和决策参考,也是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李培林表示,本次论坛的举办将为全国、全省乡村振兴工作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活动最后,安阳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红旗渠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刘建勇表示,本次论坛规格高,不仅拓展了“校、政、院”合作空间,而且深化了交流学习,谱写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