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慕安会”感受欧美温差

在“慕安会”感受欧美温差

作者:孙成昊(Sun Chenghao)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慕尼黑青年领袖”(2025)

(图源:Körber-Stiftung/Saurer)

近日,笔者有幸作为“慕尼黑青年领袖”全程参与今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深切感受到美欧政策之间日益显著的温差。无论在经济贸易、军事安全领域,还是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层面,欧美双方都愈发展现出各自鲜明的立场和策略。尤其令人瞩目的是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安会的演讲,这场讲话不仅再次揭示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外交理念,还对欧洲产生了强烈的刺激。

万斯的演讲几乎没有触及乌克兰危机这一热点,而是着重阐释美国对于安全、民主、言论自由的理解。演讲中,万斯坚定贯彻“美国优先”,围绕美国狭隘的自身利益展开论述。同时,万斯以一种近乎教育性的口吻,表示欧洲在民主制度、言论自由等方面“倒退”,并将传统盟友关系看作一种不公平的交易。从会议现场反馈看,万斯的讲话并未引发热烈掌声,反而令不少欧洲参会代表感到失望和不满。有人甚至私下表示,此次发言似乎意在为德国大选前其国内右翼助力,试图掀起跨大西洋两岸右翼力量的共振。

▲2月14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讲话。(图片由作者拍摄)

▲2月14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讲话。(图片由作者拍摄)

当前,乌克兰危机无疑是欧美共同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美俄双方近期可能将展开新一轮接触和磋商,但欧洲并未被邀请加入新一轮协调。从美国角度看,通过施压促使欧洲接受其和平方案,是实现“美国优先”战略的一部分。而在欧洲看来,在乌克兰问题上必须尊重乌克兰作为主权国家的权利,并要求美国为乌克兰及整个欧洲提供足够而可靠的安全保障。

从更现实的角度出发,乌克兰危机的复杂性在于多方利益博弈:美国希望尽快通过结束乌克兰危机推进对俄关系,同时借机重构欧美关系;而欧洲则在危机中既要维护地区安全,又不得不面对美国交易性外交带来的压力。

▲2月15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讲话。(图源:慕安会官网)

▲2月15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讲话。(图源:慕安会官网)

乌克兰问题的妥善解决需要时间和耐心,短期内局势虽然可能不会激化,但要实现“握手言和”仍面临诸多阻力。究竟乌克兰能为和平作出多少让步、俄罗斯在满足部分战略需求后是否会提出新诉求,以及欧洲是否能够在美俄博弈中找到平衡,都是决定危机最终走向的关键因素。只有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平衡,乌克兰危机才能逐步走向解决。如果美俄双方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同时欧洲国家能够参与到地区安全框架重塑中,那么迎来和平曙光的可能性将会增大。

从更长远角度看,特朗普政府对欧洲投入的不断减少已促使欧洲不得不重新审视与美国之间的传统依赖关系。近年来,美国在对外战略中愈发强调自身利益,减少在欧洲战略投资和安全保障,这种趋势将给欧洲带来更大的战略挑战。许多参与慕安会的欧洲代表认为,短期内欧洲在防务建设上仍离不开美国,但这种依赖性已经引发欧洲内部对战略自主的强烈呼声。

不少欧洲同行在私下交流中告诉笔者,为实现真正的战略自主,欧洲必须逐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发展独立的防务体系,并加强内部协调和资源整合。一位德国战略界人士明确表示,即便特朗普任内能够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欧洲也必然会继续加大防务投入。

还有欧洲学者极为悲观地对笔者表示,当前美国对欧政策的调整已经不止是“叫醒电话”,而是对欧洲的“当面掌掴”。在这种背景下,欧洲不仅需要在安全领域进行自主建设,更应在全球变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在多极化趋势中塑造独立而有影响力的战略身份。

▲2月14日,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孙成昊在“永不满足的AI:虚假信息、AI与民主(AI Just Can’t Get Enough: Disinformation, AI, and Democracy)”主题研讨会上进行提问。图源:科尔伯基金会(Körber-Stiftung)/Saurer

▲2月14日,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孙成昊在“永不满足的AI:虚假信息、AI与民主(AI Just Can’t Get Enough: Disinformation, AI, and Democracy)”主题研讨会上进行提问。图源:科尔伯基金会(Körber-Stiftung)/Saurer

在经济领域,欧洲也在深刻反思所谓“去风险”政策。越来越多的欧洲主要企业开始认识到,长期以来被视为最稳固的经济伙伴——美国,也在逐渐暴露出一些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过度依赖美国市场和技术已经难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欧洲企业应当积极探讨如何在继续保持与美国传统经贸合作基础上,加大与中国交流与合作,这不仅有助于分散风险,更可以为欧洲经济注入新活力。

展望未来,欧洲内部存在对欧美关系未来走向的不同声音。跨大西洋同盟框架依然存在,但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和价值观批评使得部分欧洲国家思考是否应当寻求拓展与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合作空间,以展示欧洲并非仅是美国政策的附庸。欧洲也在思考,美国的对欧新政策调整是否将超越特朗普第二任期,也就是说,美国对欧政策究竟是战术性调整,还是已发生颠覆性的战略变化。

总的来说,慕尼黑安全会议提供了一个观察当下国际局势和欧美关系的重要窗口。在会议上,美欧之间在外交理念和政策执行上的分歧暴露无遗:美国继续坚持“美国优先”原则,以交易性思维看待国际关系,欧洲则在面对美国冲击时,开始更加积极地谋求战略自主。乌克兰危机作为当前欧美面临的最严峻安全挑战,正成为考验欧美能否在共同压力下达成共识的试金石。而美国对欧洲投入的逐步减少,更是催生了欧洲在多极化时代中寻找新定位、实现战略自主的必然选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