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十强“一季报”出炉,八省市跑赢全国增速

如何看经济大省一季度的“账面”?

开局“成绩单”

又会怎样影响全年目标实现?

4月23日,随着上海市2025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体量位居全国前十的经济省市一季度“成绩单”均已发布。

川观智库·省情研究所梳理发现,今年一季度,十个经济大省市实现GDP总量194965.94亿元,占全国比重61.16%,用实际行动再次彰显了“挑大梁”的担当。

看速度

8个省市跑赢全国平均增速,湖北领跑

十个经济大省市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按GDP总量由高到低排序)。2024年,这十个省市的经济总量合计约占到全国的六成。

今年一季度,十大经济省市GDP总量占全国比重超过61%,延续了“以两成面积五成人口创造六成经济”的格局。

从GDP增速看,8个省份跑赢全国平均增速(5.4%),湖北以6.3%领跑,山东、浙江并列第二,增速均为6.0%,江苏、河南紧随其后,增速为5.9%,接下来是福建5.7%,四川5.5%,湖南5.4%。

从总量看,十大经济省市可以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广东(33525.51亿元)、江苏(33088.6亿元)仍是“双雄”,经济体量均突破3万亿元,合计占全国比重超过20%。经济体量大意味着高速增长的难度也更大,江苏能实现5.9%的增速实属不易。

第二梯队山东(23466亿元)、浙江(22300亿元)加速向全年GDP10万亿级迈进。浙江在十个经济大省中,一季度GDP增量最高,增加了2163亿元,这使得它与山东的差距缩小至1166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349亿元。

第三梯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竞争胶着,四川以5.5%增速巩固在十省市中的第五位次。

年初前后,各地设定了今年GDP增速目标。十个经济大省市中,最高的湖北为预计增长6%左右;其次是四川5.5%以上;浙江、河南和湖南为5.5%左右;福建为5%-5.5%;江苏、山东为5%以上;广东、上海为5%左右。

从一季度答卷来看,仅广东的经济增速明显低于预定目标,湖南(5.4%)基本达到预定目标,其他8省市均达到或超过了预定目标。

看产业

制造业扛鼎,农业压舱,服务业“提质”凸显

从三次产业情况看,十个经济大省市的第一产业占全国比重超过53%,第二产业占比超过63%,第三产业占比超过60%,均在“半壁江山”以上,产业结构呈现“制造业扛鼎、农业压舱、服务业提质”的特点。

打造工业大省(市)、制造业强省(市)是十大经济省市的共同追求。尤其是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加剧、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更加凸显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极端重要性。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比上年全年加快0.7个百分点。而在十个经济大省市中,有6个超过了8%,其中,浙江、河南、福建、江苏、山东、湖北分别增长8.9%、8.8%、8.4%、8.2%、8.2%、8.1%。

浙江的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1—2月的8.0%提升至一季度的8.9%。

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尽管排位第8,但也跑出了近三年来工业在一季度的最好成绩。

广东持续响亮喊出“制造业当家”,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增速在十大经济省市中并不显眼,但是考虑到超大基数,且增速比1-2月加快1.1个百分点,广东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正在收到成效。

十个经济大省市,贡献了全国农业的“半壁江山”,多个省份表现亮眼。

江苏领跑,第一产业增速5.1%,第一产业增加值677.3亿元,超过传统农业大省河南(650.13亿元)。

四川水果产量、茶叶产量、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均在5.0%以上,保障了“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稳定供给。

再看服务业,多地呈现出数字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特点。

湖北、山东、江苏的第三产业增速排位前三。

上海一季度服务业占比超过80%,跑出了5.6%增速的佳绩。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3.0%,金融业同比增长9.4%。

浙江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1.5%、9.3%。

看韧性

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增强经济韧性成为大省“必答题”

投资、消费、外贸被称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有效投资,既是当前的需求,也是未来的供给。一季度,广东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5.2%,连累固定资产投资下降6.2%。也有省份努力对冲房地产开发投资减少等因素影响,在“两重”建设和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发力显效下,实现了固定资产投资的稳步增长。比如,湖北、上海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6%、6.5%。

较快的工业投资,将带来更强后劲和更大增量。四川一季度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1%,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34.1%,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消费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开年来,国家和省级层面实施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一季度十大经济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共计81049.89亿元,占全国比重约为65%,对全国消费的拉动十分显著。

湖北、河南、江苏、山东、湖南、福建、四川,7个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跑赢了全国平均增速(4.6%)。

一季度,湖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7.3%,比上年全年加快2.2个百分点。零售业、餐饮业销售额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文旅消费热度攀升,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增长113.2%。

河南紧随其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7.0%,全省网上零售额1194.5亿元,同比增长14.7%,高于全国6.8个百分点。

从外贸数据看,一季度十个经济大省市进出口总额占到全国约76%,“挑大梁”的地位毋庸置疑。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大省的进出口贸易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河南以28%的货物进出口增速,遥遥领先。郑州海关统计显示,拉动河南外贸“奔跑”的最大“黑马”,是电动汽车。一季度,河南出口机电产品901.7亿元,增长64.1%,其中出口电动汽车55.6亿元,增长138.6%。

湖北增速达16.6%,排名第二。湖北省一季度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1700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对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进出口均保持增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18%。

作为外贸第一大省,广东一季度进出口额2.14万亿元,以占全国超过20%的体量,实现4.2%的增速,大幅超过全国平均增速(1.3%),广东的表现可圈可点。

四川外贸进出口同比(下同)增长7.6%,进出口规模首次在开年一季度突破2500亿元,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但同时,福建、上海、湖南的进出口贸易均出现同比下降,如何推动外贸“稳拓调优”,是摆在这些省市面前的必答题。

一季度经济数据印证了经济大省的韧性与活力。开局固然重要,但要实现全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还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加劲。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年度经济运行情况决定了能否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并为“十五五”顺利开局蓄势聚能。

“大省答卷”如何书写?

且看接下来全国经济大省的拼搏与突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