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国制药和农业化工巨头拜耳公司正深陷草甘膦诉讼的泥沼,一系列应对举措引发了全球关注。据知情人士透露,拜耳目前正在积极谋划,力求通过在美国密苏里州法院达成庭外和解协议,从而终结与草甘膦相关的海量诉讼案件。然而,一旦这一和解计划落空,拜耳极有可能采取更为激进的策略 —— 推动其美国子公司孟山都依据美国《破产法》第 11 章申请破产,以此作为规避巨额索赔责任的最后防线。
2018 年,拜耳斥资高达 630 亿美元收购了草甘膦的开发商孟山都,这笔在当时看似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交易,旨在助力拜耳在全球农业科技领域开疆拓土、巩固自身地位。可事与愿违,此次收购却成为了拜耳沉重的法律和财务负担。草甘膦,作为一款广泛应用的除草剂,其主要商品名为 “Roundup(农达)”,近年来却深陷致癌争议的漩涡。众多消费者坚信长期接触草甘膦会显著增加患癌风险,进而引发了大规模的集体诉讼。尽管拜耳方面以及多国监管机构反复强调草甘膦并不致癌,试图力挽狂澜,但这一争议依旧给拜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截至目前,拜耳为了应对草甘膦诉讼,已耗费约 100 亿美元用于和解。不仅如此,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赔偿需求,公司还专门预留了 59 亿美元的资金。然而,即便做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拜耳面临的法律困境仍未得到根本性缓解。当前,美国法院仍积压着超过 67,000 起与草甘膦相关的诉讼案件,其中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密苏里州的一家法院审理。这也是拜耳将解决问题的重点聚焦于密苏里州法院,全力推动全面和解的重要原因。
若和解谈判最终破裂,拜耳启动孟山都破产程序的可能性便会大幅增加。为此,拜耳已经聘请了美国知名律师事务所 Latham & Watkins 以及咨询公司 AlixPartners 作为重组顾问,这两家专业机构正紧锣密鼓地评估破产路径的可行性。根据美国法律规定,一旦孟山都依据《破产法》第 11 章进入破产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可暂时免受大部分未判决索赔请求的困扰。不过,这一举措犹如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在短期内减轻拜耳的法律赔偿压力,但势必会引发更多复杂的法律争议,后续也极有可能面临漫长的诉讼过程。
近期,佐治亚州的一起诉讼判决结果更是让拜耳的处境雪上加霜。一名原告因长期使用 Roundup 除草剂而罹患癌症,最终获判超 20 亿美元的巨额赔偿。尽管拜耳已迅速对这一判决提起上诉,但此类天价判决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公司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从商业角度分析,如果破产策略得以成功实施,拜耳或许能够借此一举摆脱草甘膦诉讼带来的沉重亏损包袱。然而,这也意味着当年为收购孟山都所投入的 630 亿美元巨资几乎付诸东流。数据显示,在 2018 年完成收购时,拜耳的市值约为 1000 亿欧元,而截至目前,其市值已大幅缩水至仅剩约 250 亿欧元,这一巨大落差充分反映了草甘膦诉讼对拜耳的严重冲击。
尽管拜耳在应对草甘膦诉讼危机的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市场在短期内却对其解决诉讼危机抱有一定程度的信心。此前,当有关和解的消息传出后,拜耳股价一度上涨了 2.4%。但好景不长,美国卫生部长 Robert F. Kennedy Jr. 公开表态,计划将草甘膦列为存在健康风险的物质,并将于 5 月 22 日发布有关农药与慢性疾病之间联系的研究报告。这一消息瞬间引发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导致拜耳股价再次大幅下跌 10%。
面对这场旷日持久的危机,拜耳始终坚称草甘膦 “无致癌风险”,并频繁引用美国环保署(EPA)及欧盟多家监管机构的研究结论来支撑自身立场。然而,多年来持续不断的诉讼、巨额的赔偿支出以及负面舆论的发酵,已经严重损害了拜耳的财务状况和公众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力应对草甘膦诉讼危机的同时,拜耳在德国国内的业务布局并未停滞不前。公司近期在伍珀塔尔收购了原市政热电厂所在地的土地,用于进一步扩建自身业务。与此同时,还出售了 20 栋受保护的老旧住宅楼,彻底退出当地住宅房产市场。按照规划,拜耳将在新收购的地块上开展一系列与公司运营相关的项目,而投资方则将在 2026 年第三季度起为当地提供翻新后的可负担住房。
如今,拜耳在应对孟山都草甘膦遗留问题上已然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若能成功达成美国诉讼的集体和解,无疑将为公司解除多年来背负的沉重法律枷锁;另一方面,一旦草甘膦在美国遭到禁用,拜耳则可能不得不对其农业业务战略方向进行全面调整。试图通过破产保护方式切割风险资产的同时,拜耳也在努力维持德国本土业务的稳定发展。这场因 “天价收购” 引发的法律风暴,正深刻地重塑着拜耳的未来走向,而全球各界也在密切关注着拜耳将如何在这场危机中破局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