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冯天兴烧鸡的醇香萦绕青石巷口,当汉绣丝线在指尖流转出新韵,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正在徐州大地悄然生发。
10月25日至26日,江苏师范大学泉山校区体育馆南侧,一场以“非遗传承·广告赋能”为主题的实践成果展精彩亮相。18项徐州非遗技艺与高校学子的青春智慧激情碰撞,演绎出一幕幕传统与现代交融、传承与创新共振的生动图景。

“这不只是一次校企合作,更是一场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与创造性重组。”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广告学专业负责人樊传果教授如是说。项目团队摒弃传统“采风式”实践,构建起“需求洞察—策略制定—创意落地”的全流程服务模式。47名本科生与15名研究生组成“文化侦察团”,深入马庄香包、云龙烙画、邳州纸塑狮子头等23处非遗现场,完成数万字调研笔记,最终形成18套系统化品牌焕新方案。
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师大广告学专业依托《广告业务运作实践》国家级一流课程,持续深化“分层分阶、链式推进”的育人机制。课程负责人介绍:“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完成‘三个一’任务:一份非遗传承人口述史、一份品牌诊断报告、一个可落地执行的创意方案。”这种“沉浸式”教学模式,推动课堂知识在真实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展览现场,15个本科组与5个研究生组共同构建出一片“创意矩阵”:传统泥塑变身“汉风潮玩”,花鸟字技艺融入诗词灯箱走进现代展厅,石磨香油包装升级带动产品价值跃升……所有方案均获非遗传承人采纳并实施,生动诠释了高校智力资源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展览还特设“非遗体验区”,剪纸大师现场雕刻徐州地标,面塑传人手捏“彭城七子”Q版形象,彭祖导引术传承人带领观众习练养生功法。通过“展演+体验+消费”的立体化呈现,非遗从静态的展陈走向动态的生活现场,真正“活”在了当下。
成果典礼上,18项非遗传承人向学子颁发获奖证书,开创高校实践反向赋能非遗的新模式。江苏师大副校长商亮表示:“这标志着广告教育从服务地方向引领地方文化创新升级。”
夜幕降临,一场以徐州剪纸为元素的光影秀在体育馆外立面精彩上演,传统纹样与现代光电交织出震撼的视觉图景。这场为期两天的文化实践,不仅展现了广告专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广阔空间,更揭示出一条清晰的时代路径:当千年文脉注入青春创意,当教育使命对接社会需求,传统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正如主题墙上那句深情寄语:“愿源自汉风的薪火,在广告赋能的微光中,照亮更远的未来。”这场始于彭城的青春与文化之约,已然为非遗的现代化传承写下了鲜活注脚。(通讯员:刘俊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