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之所向“愿”之所在 兰大人60年书写学雷锋答案

无论时代变迁,雷锋精神一脉相承。这是一代代兰大青年共同的选择。

新时代

需要怎样“学雷锋”

我们不断追问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 兰大人60年书写学雷锋答案

这是一份产生于

1963年2月28日的

兰州大学学习雷锋会议记录

两天后

《中国青年》杂志中首次刊登毛泽东

“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

2023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

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

60年初心不改,使命不忘

兰大师生不断书写答案

为雷锋精神注入勃勃生机

山水金城,绿色兰大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 兰大人60年书写学雷锋答案

1956年,兰州大学化学系1955级学生在徐家山上背冰种树。当时,同学们用背篼装上黄河里砸下的大冰块,爬到山上挖好的水平沟上,栽一棵树苗,就埋上一块冰,然后封土。

2021年5月,兰州大学绿队观鸟营在榆中县马坡村实地观鸟并记录鸟况。兰大绿队曾获得“清华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训金奖”“全国百佳优秀学生社团”等奖项,一代代兰大人为祖国的绿色事业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

扶弱助残,恤病助医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 兰大人60年书写学雷锋答案

20世纪60年代,兰州医学院老师们即将奔赴农村开展巡回医疗活动。

新时期兰大一院、兰大二院长期开展医疗帮扶工作。兰州大学把优质医疗服务资源送到了基层,更好地为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守望相助,众志成城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 兰大人60年书写学雷锋答案

1976年7月,兰州医学院防疫队赴河北省唐山市抗震救灾,返回时在北京天安门前合影。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医护人员义无反顾驰援武汉,通宵达旦、星夜作战,始终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如果可以,请把我安排在晚上”,十万兰大青年投身校园疫情防控,“红马甲”“蓝精灵”奋战一线、担当作为。

最美义工,服务师生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 兰大人60年书写学雷锋答案

同学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20世纪80年代,兰大生物系义务为师生修鞋。

2021年9月,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面向兰大全体学生开展“我为同学拍张照”主题实践活动。

无偿献血,让爱循环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 兰大人60年书写学雷锋答案

1995年11月,兰大学子参加无偿献血。

血量有限,爱心无限,兰大人为生命接力。2017年起,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硕士李彬开始坚持无偿献血,截至2023年3月1日,已经捐献40次,成分血总量75.5个治疗量,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金奖和全国无偿献血铜奖。

“艺”同出发,春风化雨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 兰大人60年书写学雷锋答案

1996年12月,全省大中专院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义演在兰州大学演出。

2022年5月,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美育志愿者团队在平凉市峡门学区举办“喜迎二十大·唱响新时代——百川赴海·乡村振兴我助力”文艺惠民演出活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兰州大学进一步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文化振兴深入乡村基层。

温情关爱,益起“童”行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 兰大人60年书写学雷锋答案

1998年7月,兰州大学开展“二助一”献爱心接力助学扶贫。

2022年,“文化行者”搭建“博物馆-高校”沟通平台,“馆语计划”团队入选了国家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志愿服务类典型案例。行走在西部文化版图上,文化行者致力于让“遗产活起来”,让博物馆等地成为青少年课堂学习的延伸,为儿童点亮多彩未来出一份力。

爱心捐助,向需而行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 兰大人60年书写学雷锋答案

1998年8月,兰州大学师生为抗洪救灾捐款。

作为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暖流计划公益基金唯一一支在校大学生团队,2012年10月至今,“暖流计划”兰州大学志愿服务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项目,总计为甘肃省10余个市州的2万多名留守儿童募捐了总价值超过1000万元的爱心物资。

支教精神,薪火相传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 兰大人60年书写学雷锋答案

2001年,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服务地与前来慰问的校领导在离别前合影,这也是兰州大学派出的第二批研究生支教团。

结合新形势和新技术,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初步探索并尝试“互联网+云支教”的新模式。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曾两次入选全国十大“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2020年被评为甘肃省脱贫攻坚“青年榜样”先进集体;2021年荣获第25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志愿千里,逐梦“兰”图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 兰大人60年书写学雷锋答案

2008年7月,兰州大学15名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奔赴北京。

2019年8月,第十九届中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举行,兰大学子积极响应,暑假提前返校,为大型赛事的举办贡献了志愿者力量。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越来越多的兰大青年志愿者走进社会,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继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兰大人的责任与担当。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 兰大人60年书写学雷锋答案

无论时代变迁,雷锋精神一脉相承。这是一代代兰大青年共同的选择。新征程上,兰大人将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继续书写“忠诚于党、奉献祖国、服务人民”的青春华章,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贡献兰大力量。

文字|李心月

(兰州大学官方公众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