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认证的账号“格力文传”近日发布声明,回应网络上一则家电售后投诉榜单。榜单由自称“消费保”的平台发布,内容涉及多家家电企业售后服务投诉量与解决率对比。格力文传的声明指出,该平台并无官方背景,数据来源不明、统计方式不清,不具备基本公信力。其运营主体“深圳消费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早在2022年就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并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目前,格力已委托律师采取法律手段维权。
这事细看颇耐人寻味。一个早已被吊销执照的公司,还在发布所谓“榜单”,还被媒体引用,甚至引发舆论关注。这个企业及背后的操作者,真不怕被戳穿么?
企查查信息显示:深圳消费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5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叶诚欣。2021年8月19日,因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满三年仍未履行相关义务,被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南山局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2022年5月5日,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也就是说,这个平台的运营主体,早在两年前就已失去合法经营资格。
但消费保并未消失,反而以某种形式继续活跃在网络舆论场。它自称是“消费者维权公益平台”,推出APP,提供“一键求助”“先行赔付”等功能,试图营造“为消费者撑腰”的形象。问题是,一个没有合法身份的平台,谈什么“公益”?没有经营资质的公司,其“服务”不就已然违规?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保创始人兼CEO王福山的过往经历。综合相关信息显示,他曾是“315消费电子投诉网”的负责人。2011年,央视《东方时空》曝光该网站利用消费者投诉信息要挟企业缴纳高额会员费,以换取“优先处理投诉”的待遇。该网站最终被北京多部门联合查处,依法关闭。王福山正是当时的核心人物之一。如今,这位“老熟人”卷土重来,打着“消费保”的旗号,再次登上舆论舞台,让人不禁怀疑,所谓的“维权”,到底是公益,还是一场生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原运营主体已被吊销,但“消费保”品牌通过新的运营主体——深圳消费宝科技网络有限公司得以延续。该公司由王福山及其团队掌控,继承了原有的业务模式和品牌影响力。
据透露,消费宝网络不仅沿用了“消费保”的名称,还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如广州12345政务热线)以及与《消费电子》杂志社联合声明等方式强化自身合法性,逐步替代原平台的市场地位。
然而,这种看似合法化的转变,并未改变其商业模式的本质:即通过制造企业的负面信息,向企业收取高额费用以换取“更好的排名”。
消费保发布的榜单,没有说明数据来源,也没有公开统计标准,甚至连样本范围、处理机制都语焉不详。如此榜单却能被引用、转发、引发不明真相的公众关注。这不是“榜单”,是“剧本”。谁上榜、谁被点名,背后可能藏着的不是真相,而是操作。
例如,在2025年7月,消费保通过《消费电子》杂志社发布了一篇针对格力空调的文章,文中断章取义地将格力10年的数据与竞品2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引发了大量转载和讨论。格力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做法缺乏公正性和透明度。
此类榜单的后果,远不止误导公众那么简单。它可能让企业陷入声誉危机,让消费者产生错误判断,让行业生态变得混乱。更重要的是,它在无形中削弱了真正权威平台的公信力。国家消协、12315这些正规渠道,长期致力于建立透明、规范、可追溯的投诉处理机制,却被一些“野榜”搅了局。
维权不是生意,更不该是“黑产”。如果维权可以被包装成一种流量工具,那消费者的信任迟早会被透支。如果维权可以被用来要挟企业缴费“保平安”,那企业的尊严又何在?
消费保的出现,也暴露出当前维权平台的监管盲区。当下网络上打着“维权”旗号的平台不少,但真正有资质、有标准、有担当的却不多。有的平台热衷于制造焦虑,有平台擅长制造榜单,还有的平台专门“收割”流量。此类平台的共同点是:没有公信力,却想当裁判员。
维权的本质,是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问题。平台若想获得信任,就必须做到信息透明、流程规范、立场中立。否则,所谓的“维权”,只会沦为另一种形式的“设卡收费”。
格力此次发声,并非小题大做。它是在为行业正名,也是在为消费者提醒:维权要走正道,别被“野榜”带偏。真正的维权,不应是“谁嗓门大谁有理”,而应是“谁有证据谁说话”。
监管部门也该出手了。对于打着“维权”旗号、实则从事灰色操作的平台,不能听之任之。它们不仅扰乱市场秩序,也在消耗社会信任。维权平台的门槛可以低,但底线不能低。否则,消费者将无所适从,企业也会深受其害。
当每个数据都经得起阳光暴晒,每项排名都敢接受公众审视,那些靠弄虚作假生存的“评价机构”,自然会在真相面前现出原形。毕竟,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骗子穿再厚的马甲,也藏不住那颗想骗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