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上午,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仪式现场出现不同寻常一幕:
当影石创新登陆科创板的钟声即将敲响时,创始人没有拿起交易所准备的木槌,
而是举起一台Insta360全景相机,用它凸起的镜头敲响了锣。
这一举动引起全场掌声。
就在那一刻,影石创新的股价瞬间暴涨285%,公司市值突破700亿元。
穿着简约文化衫、34岁的刘靖康,成为科创板历史上最年轻的敲钟人。
刘靖康的技术天赋在大学期间就已显露无遗。
2010年,他进入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学习,不久便成为校园里的技术名人。
最令人惊叹的一次,他仅凭电视台采访视频中周鸿祎接电话时按键的声音差异,就成功破译了这位360创始人的手机号码。
他还曾“黑”进学校教务系统,获取7000多张学生证件照,为每个院系生成一张“院系标准脸”。
这些技术冒险为他赢得了“技术帝”的称号,也引起了IDG资本的关注。
2013年,刘靖康和同学开始尝试创业,推出“名校直播”APP,对重点高校的讲座进行直播。
之后又转向企业市场,开发商用直播平台“V直播”。
然而这些项目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刘靖康意识到清晰度不足是传统相机在直播中的痛点。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刘靖康的创业轨迹。
当时,他体验了谷歌Cardboard眼镜和一个团队在澳洲上空拍摄的360度全景视频,被那种沉浸式无死角画面震撼。
他敏锐地察觉到市场空白,传统运动相机无法满足360度全景拍摄的需求。
2015年,25岁的刘靖康带领15人团队在深圳正式成立影石创新。
从软件转型硬件的过程异常艰难。
“我们以为从样品到量产很简单,实际上要解决结构设计、生产工艺、成本控制等无数问题。”刘靖康后来回忆道。
他们的第一代产品推出后问题不断,最终不得不召回。
2016年,团队推出的Nano全景相机仅重70克,可以直接与iPhone连接进行数据传输,解决了传统全景相机需要复杂后期拼接的痛点。
在当年的美国CES展会上,这款产品一战成名。
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在体验后,将其称为“了不起的产品”。
2017年影石团队的创意营销,让这款相机彻底出圈。
他们将Nano绑在老鹰身上,拍摄老鹰视野中的360°全景景色。
这段视频一经上传就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爆火”。
这种将产品特性与创意内容深度融合的叙事方式,打破了文化与语言的限制,让影石品牌迅速获得全球关注。
影石创新能在GoPro等巨头垄断的市场中崛起,关键在于发现了差异化的竞争路线。
“GoPro是运动相机,但它不全景,三星和理光是全景相机,但是它不运动。”刘靖康通过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反馈发现了市场空白。
全景技术+运动场景的创新组合,让影石开辟了全新的产品品类。
影石的产品经理们都是深度用户。刘靖康鼓励团队成员亲自尝试各种户外运动,费用由公司承担。
因此,影石的员工里有不少户外运动的高手,有的甚至考取了教练证。
这些真实体验催生了许多创新功能。
比如在滑雪拍摄时,自拍杆总是破坏画面美感。
于是影石研发出“隐形自拍杆”功能,通过拼接算法将画面中的自拍杆隐去,使自拍画面看起来像专业跟拍。
骑摩托车的人希望收录引擎轰鸣声,自行车爱好者想捕捉沙石撞击链条的声音。
影石在2024年推出的AcePro第二代上增加了防风棉降噪零件,并通过AI算法保留特殊频段的声音。
“先拍摄后取景”功能则解决了运动过程中难以构图的问题,让用户专注运动本身,后期再选择最佳视角。
“生而全球化”是影石创新最显著的特质。
公司从创立的第一天就开始布局海外市场,倒不是因为野心大,只是单纯因为国内市场实在是太卷了。
如今,影石76%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产品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功的全球化不仅需要好产品,更需要深度本土化。
2016年,影石就在东京、柏林设立办公室,核心任务不是销售,而是提供本地化服务。
日本消费者对电子产品包装和说明书极其挑剔,影石团队便专门设计日文版彩盒,甚至调整产品收纳袋的材质。
在欧美市场,他们发现用户更依赖邮件沟通,便将客服响应时间压缩到2小时内,比当时大部分中国出海品牌快得多。
在全景相机领域,影石已连续六年全球市占率第一,2023年达到67.2%。
在运动相机领域也超越众多国际品牌,位居全球第二。
2024年上半年,影石营收首次超越运动相机鼻祖GoPro。
尽管市值飙升,刘靖康却异常清醒。
“科创板最年轻敲钟人、700亿市值,只是刚好两个标签撞在一起了,但是消费者不会因为老板年轻就买你的产品,也不会因为你公司700亿就买你的产品。”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从南京大学的“技术极客”到科创板最年轻敲钟人,刘靖康的十年创业路,是中国智造全球化进程的缩影。
当中国企业不再依赖低价竞争,而是通过真正的技术创新和精准的用户洞察创造价值时,中国智造也能在全球市场定义规则、引领潮流。
影石的镜头已经对准更广阔的世界,而中国创新的影像才刚刚开始显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