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学:党建引领聚合力 科技赋能谱新篇

合肥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获评安徽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获批“安徽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安徽省“四星级党支部”、合肥市“五星级党支部”、合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合肥大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等荣誉。

支部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搭建领航育人平台,探索以“党建引领立德树人”为主体,以推动事业发展为落脚点,师生党支部联动的“一体两翼五促进”党建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在推动“专业、就业、产业”三业一体的创新发展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支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本支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和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为安徽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科技技术奖2项。近五年,本支部承担纵向科研项目37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安徽省科技厅项目6项,总经费609万元,承担横向科研项目34项,科研到账经费1455万余元,获知识产权103项,其中发明专利59项,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74篇,其中被SCI检索论文87篇,EI检索论文57篇,在教学方面,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获批教学研究项目72项,其中省级47项,指导学生在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57项,其中国际级奖项3项、国家级奖项49项、长三角区域6项、省级奖项299项,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45项,其中国家级53项,省级92项。

党建联建“红芯链”,激活科创新动能

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共建赋能,把“共建行动”作为破解应用型高校党建与教学科研工作“两张皮”的关键抓手,用党的创新理论统领协同链、创新链、人才链。在校内,与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先进制造工程学院党委等党组织同过党日、同上党课,通过联合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活动帮助新进教职工快速熟悉学校文化、融入团队。在校外,牵手科大国创软件有限公司党委、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党委、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党委等科研合作单位开展共建活动,共建“红色朋友圈”,依托“双周面对面”、红色实训营、联合实验室,把组织生活开在项目一线、技术攻关现场,实现党建与科研同题共答、产教同频共振。支部坚持系统观念,运用“支部建在链上”方法,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党建生态圈,实现平台共建、队伍共育、发展共赢,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注入持续红色动能。

党建引领促合作,先锋领航助发展

支部书记何立新同志为党建和业务“双带头”人,先后以独立完成人或第1完成人获得“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等各类荣誉奖项49项,其中: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26项,校级奖项18项。先后主持完成科研项目6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被SCI和EI收录18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7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在2015-2024年年度考核中,有8年获得优秀。表彰3次,记功1次。

在支部书记何立新的带领下,支部积极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用党建联盟拆掉“围墙”,大力推进区校、社校、企校三方共建,以实现思想成果共享、人才共育、产学研共促、服务共推,在农林、工业、生态环保等优势领域率先结成党建“朋友圈”。支部采用“1个中心项目组+N个支撑平台”的“1+N”打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齐上阵,瞄准企业痛点长期“蹲点”攻关,边解难题边提炼行业关键核心、共性及“卡脖子”技术,带动整条产业链升级。支部党员教师杨静同志聚焦巢湖治理,牵头完成3项专项研究,为一湖清水装上“智慧眼”。龙夏、陈艳平、宿宁等党员同志投身乡村数字化,领衔9项课题,从岳西香榧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智能测土机器人到枸杞高效采收装备,全链条升级“地上跑、天上飞、云端算”的智慧农业。近5年,支部党员累计承担企业技术攻关项目百余项,涵盖工业检测、故障诊断、目标识别、能源监测、智慧管理、工业互联网、电力设施监控等,将学术成果持续转化为区域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稳健动能。

校企携手育英才,以赛促学铸匠心

支部依托党建联盟,系统引入企业专家、真实案例与科创平台,将前沿技术嵌入课程、把产线任务融入劳动教育,并构建四年一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和多个特色“创新工坊”,形成“教、学、企、践”四轴联动的育人生态。支部党员教师以跨专业学科竞赛为抓手,持续实施“以赛促学、以创促能”,近五年指导获国际级奖项3项、国家级奖项49项、长三角区域6项、省级奖项299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45项,为学生全面成长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支部将持续建强“双带头人”方阵,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扣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四条主线,引导师生把创新成果注入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教育强国贡献更为坚实的高校力量。(图文/合肥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