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私有化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吉利从"规模驱动"向"生态驱动"的战略转型。
编辑丨何慧芳
当吉利汽车宣布以26.87美元/股的价格私有化极氪剩余股份时,资本市场看到的不仅是一笔172亿元的交易,更是李书福"一个吉利"战略的关键落子。这场溢价18.9%的收购,既是对分散品牌资源的强势整合,也是面对新能源赛道白热化竞争的必然选择。在吉利控股上半年销量突破193万辆、新能源渗透率过半的成绩单背后,私有化极氪的棋局正悄然重塑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01
从分兵作战到聚指成拳
吉利对极氪的私有化,本质上是一场迟到的战略纠偏。2020年极氪品牌独立时,正值新能源汽车赛道群雄并起,吉利希望通过独立融资、市场化运作抢占高端市场。然而三年间,极氪虽实现年销超12万辆的突破,却始终未能摆脱亏损泥潭——2025年一季度仍亏损7.63亿元。更关键的是,独立运营导致的资源分散问题日益凸显:同一集团内,吉利银河与极氪在30万元价位形成内耗,研发体系重复投入,供应链协同效率低下。
李书福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2024年《台州宣言》发布后,吉利开启了史上最激进的品牌整合:几何、雷达并入银河,领克归入极氪体系,如今极氪又被纳入上市公司主体。这种"减法式整合"直指核心矛盾——当比亚迪凭借统一品牌矩阵实现214万辆半年销量时,吉利旗下10余个品牌的"散兵战术"已难以为继。桂生悦"凝聚成一个拳头"的表述,道破了这场整合的本质: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的行业拐点,集中资源比分散布局更具生存价值。
私有化方案的设计暗藏深意。相较于5月的初始报价,4%的溢价看似微不足道,却巧妙化解了市场对"低价收割"的质疑。而现金与换股并行的选项,既照顾了财务投资者的退出需求,又为长期股东提供了分享吉利整体成长的通道。尤其1.23:1的换股比例,暗含着管理层对极氪估值的精准计算——既不让吉利股东吃亏,也不让极氪投资者失望,这种平衡术正是李书福并购哲学的延续。
02
财务账本背后的现实考量
172亿元的收购代价,对现金储备352亿元的吉利而言,绝非一笔轻松支出。数据显示,其现金规模仅为比亚迪的三分之一,且季度环比减少78亿元,流动性压力可见一斑。但吉利的账算得更长远:极氪独立上市带来的信息披露成本、治理成本、融资成本,长期看可能远超这笔收购资金。更重要的是,私有化后极氪可直接接入上市公司融资平台,无需再为单独发债、定增耗费精力。
对极氪而言,回归母体的财务协同效应立竿见影。此前极氪需独自承担研发投入,2024年其研发费用率高达8.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并入吉利体系后,SEA架构、浩瀚智能座舱等技术可实现集团内共享,单位研发成本有望降低30%以上。供应链层面的改善更为显著:极氪将直接共享吉利与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资源,电池采购成本或下降5%-8%,这对毛利率长期徘徊在15%左右的极氪而言,堪称雪中送炭。
市场已用脚投票。消息公布后,吉利汽车港股股价逆势上涨3.2%,反映出投资者对整合逻辑的认可。对比来看,极氪美股从5月6日的22.59美元涨至收购价26.87美元,18.9%的溢价空间既体现了市场对私有化的欢迎,也暗含对吉利整合能力的信心。这种信心源自历史经验——2010年并购沃尔沃时,吉利同样面临资金压力,却通过资源协同让沃尔沃销量翻番,此次极氪整合或可复制这种成功。
03
新赛道竞争的生死时速
吉利的整合紧迫性,源于新能源赛道的残酷现实。上半年比亚迪以214.6万辆销量领跑,上汽以205.3万辆紧随其后,吉利193.2万辆的成绩虽列第三,但距离"自主一哥"仅差21万辆。这种差距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当吉利将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时,极氪的角色变得至关重要。
目前极氪在吉利新能源版图中占据特殊位置:72.5万辆新能源总销量中,极氪贡献了约15万辆,是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的主力。私有化后,极氪可与吉利银河形成高低搭配,覆盖15万-40万元价格带,这正是新能源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区间。数据显示,该区间上半年销量占比达42%,比亚迪宋PLUS、特斯拉Model Y等明星车型均在此布局,吉利的整合正是为了在这块战略要地形成合力。
时间窗口尤为关键。公告中"2025年底前完成"的时限,透露出李书福的紧迫感。按照行业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突破60%,市场格局加速固化。吉利必须在年内完成资源整合,才能赶上新一轮产品周期。从现有规划看,极氪001 FR、吉利银河E8等车型将在下半年集中上市,这些产品能否借力整合后的供应链快速上量,直接决定吉利能否在年底冲击"自主一哥"宝座。
04
从规模扩张到生态重构
这场私有化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吉利从"规模驱动"向"生态驱动"的战略转型。过去十年,吉利通过并购沃尔沃、入股戴姆勒等操作,完成了从区域品牌到全球集团的跨越,但这种外延式增长模式在新能源时代遭遇瓶颈。如今的整合,则是向内要效率、向协同要价值的开始。
技术协同将是最大看点。极氪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积累,与吉利在低轨卫星、车路协同的布局形成互补。私有化后,极氪的ZEEKR OS系统有望与吉利的卫星互联技术深度融合,率先实现L4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这种技术整合速度,可能比独立运营状态快12-18个月,在自动驾驶竞赛中抢占先机。
组织变革同样值得期待。吉利正将过去的"品牌事业部制"改为"平台矩阵制",极氪将作为高端智能电动平台的载体,与吉利品牌的主流平台、银河的新势力平台形成协同。这种架构调整避免了重复建设,使研发人员效率提升40%以上,这正是应对汽车行业"淘汰赛"的关键能力。
回望2017年,吉利以124.7万辆首夺"自主一哥"时,靠的是燃油车时代的多品牌策略。而今在新能源战场,李书福选择了相反的路径——通过私有化极氪实现资源聚焦。这场看似简单的资本运作,实则是对汽车产业规律的深刻洞察:当技术变革加速时,整合力比扩张力更重要,协同效应比独立发展更关键。吉利的这场豪赌,不仅关乎一个品牌的命运,更可能改写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