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论坛举行
12月4日,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陕西省委宣传部指导,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的新时代•新传播•新路径“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论坛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行。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大平,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单红,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席光,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西安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李明德等出席论坛并致辞。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沣西新城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俎茂红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成进主持开幕式。
凝聚多方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大平致辞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大平表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五通”的基础和前提,而运用公共关系开展“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是实施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开展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助力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和治理水平提升,是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的重要宗旨和任务。目前,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已经与全国各高校展开广泛合作,同时整合行业力量,携手助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他对论坛提出五点希望:一是加强对“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研究;二是议题设置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深入挖掘并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四是建立国际传播高级人才库;五是主动担当作为,加快论坛成果的转化。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单红致辞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单红指出,在国家强调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陕西省高度重视平台搭建和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利用陕西的区位优势和历史资源优势,为提升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营造国际传播环境贡献更多陕西力量。她表示,本次论坛不仅是理论碰撞的学术盛宴,更是授人以渔的思想讲堂,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为陕西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致辞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在致辞中表示,西安交通大学将多措并举,进一步推动国际传播发展。一是要更加注重国际化宣传;二是更加注重发挥大学的创新驱动、文化引领作用,注重文化符号的运用,打造出别具特色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三是更加注重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同时,他希望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在打好“工字牌,突出交叉特色”基础上,更多开展如国际传播论坛等内涵探索和有益尝试。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成进主持开幕式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致辞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认为,本次论坛是新闻传播学科响应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重要举措,对于在国际传播中讲好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故事具有重要意义。他对本次论坛提出期待:第一,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下讲好国际故事;第二,要以感情共同体的亲情理念讲好“好邻居好亲戚”的故事;第三,要以创新叙事与表达的传播观牢牢占据国际话语权。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李明德致辞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李明德表示,本次论坛是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科服务现实的必然要求。希望通过合作交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采用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
汇集学界业界智慧 共促国际传播能力提升
论坛以“新时代·新传播·新路径”为主题,聚焦国际传播理论阐释、实践难点、人才培养等议题,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建言献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主任管晓宏,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与国家传播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昆教授,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王乐文,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唐维红,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鸿军以及来自印度尼西亚留学生杨惠斯等发表主旨演讲。余清楚主持论坛主旨演讲环节。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北大学、云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大学、延安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院校的新闻学院院长、副院长及相关专家、学者150余人参加论坛。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主任管晓宏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主任管晓宏从学科交叉视角出发,围绕数据安全展开论述。他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数据安全面临的多方挑战、并提出技术与管理结合的应对措施。他指出,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保障数据安全尤为重要,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和举措亟待进一步探究和落实,才能建立自主可控的数据安全生态。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发表“文化与价值观之辨:对国际新闻与传播能力的观察思考”的主题演讲。她表示,国际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路径,要以围绕国际新闻与传播为基础,致力打造国际传播创新基地,支撑国际传播高水平人才培养为主要思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问题是文化价值观,要从国际视角下跨价值观的沟通层面进行路径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喻国明教授主题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喻国明教授在线上进行了题为“跨文化传播中三个关键性操作——关于减少和消除‘文化折扣’的传播学视角”的主题分享,对文化折扣现象的内涵、表征、测量维度等作出解读,提出跨文化传播中的三个重要节点:信息触达、信息解码、信息认同,并为从传播学角度减少和消除“文化折扣”提供思考方向。
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唐维红
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唐维红认为,要用多元化视角、全球化表达,讲好中国的城市故事;要寻找共情、创新展示,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搭建平台、双向互动,努力促进人心相通;她基于国际传播视角,认为未来的国际传播要进一步加强可视化传播、丰富文化符号、加强平台建设以及挖掘“小而美”的具体案例,从实践层面阐明如何讲好“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
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昆主题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线上作了主题报告《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民意气候——基于寰球民意指数2020的思考》,分享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组织进行面向13个国家的全球性民调结果,总结出海内外公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态度、“一带一路”参与国的民意气候、未参与国的民意倾向等。
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王乐文
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王乐文表示,人民日报的对外传播工作已基本构建起了一体统筹、多主体、立体式的格局,人民日报紧扣时代脉搏,特别是在党的对外传播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他认为,所谓“用好时、事、势”首先要创新话语体系,其次是聚焦国际传播群众路线,同时注重构建融媒体矩阵,最后是充分使用新技术逻辑,才能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鸿军主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就“基层治理现代化: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定位”展开论述。他提出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县域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平台,在理论依据、历史发展、现实案例方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对该主题和对外传播相关的研究领域作出展望。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主题报告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在线进行“‘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新特点新趋势”的主题分享。他从中老铁路开通仪式切入,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国际战略传播体系:首先要围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进行价值引领;其次要加强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最后要针对“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传播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西安交通大学留学生杨惠斯
最后,由西安交通大学留学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印度尼西亚的杨惠斯进行分享。她表示,中国的经济、文化、生活、旅游等方面,都是印尼人想要了解的中国故事。
本次论坛分为主论坛、院长论坛、学术论坛、研究生论坛四个板块,来自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主流媒体、大型互联网企业和智库单位的相关专家,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传播能力建设以及“一带一路”相关议题进行分享交流和深入讨论。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