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眼》工作室出品
文| 吕银玲
盛夏的河北沧州,空气黏湿,汗水洇透的T恤紧紧贴在刘杰身上。他快速冲了个凉水澡,打起精神,又埋头在一台老式缝纫机一般大小的点焊机前,一堆锂电池材料将他包围在简陋的空房间里。
22岁的刘杰,已经窝在乡下这栋五六年无人居住的老房子里一周了,除了干活,这里几乎没什么生活的痕迹。他只带了枕头、凉席和一床夏凉被,一心把这临时改造的住所变成组装锂电池的孵梦基地。
他所做的事,工序并不复杂,可以说是有手就能干:首先把一节节小圆柱形电池,分正负极码放在模具底座上,组成24V或48V规格,接着用电烙铁将电线串并联起来,点焊机穿针引线一般上下点焊,再用绝缘板封好,包上热缩膜,打上热熔胶做防水处理,最后把它放进一个盒子里,露出插销头……组装这样一组电池,最多花费2个小时,却能轻松赚60-100元的手工费。
“十年打工一场空,创业一朝成富翁”“手搓锂电池,全家开奔驰”,锂电池代加工广告里的种种暴富承诺,让他根本感觉不到疲倦。不知不觉间,已经忙到凌晨两点了。
01 “国家给农村发钱了”
这种赚钱门路,是刘杰2023年7月在抖音上刷到的。他大专肄业就回老家进五金厂打工,很快受够了日夜“拧螺丝”的苦。转行干物流搬运后,发现这行更是“女生当男生用,男生当叉车用”。在一次搬运中,他不慎从高处摔下,伤了腿,“要不是用手撑着,可能就骨折了”。
这让他心有余悸,决心投点小本生意,“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给自己打工。”他想。
这一动念,让他回想起屡次刷到的广告视频——“比开银行还容易的暴利小生意”,“让你成为县城首富”,此刻,这些宣传语正击中他的心坎,他觉得,这或许是上天赐给他的一个致富契机。就这样,他通过广告视频联系了洛阳市微校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微校通公司”),了解到这个号称在家创业赚大钱的项目——锂电池代加工。
工作完全没有门槛,只要有个空房间就能做,而且公司提供一条龙服务:设备、电池材料、技术培训全包;还长期提供订单,回收组装完成的锂电池,按件结算手工费。
客户只需要交“加盟费、设备费、培训费”,根据设备先进程度不同,划分为2万、3万、5万左右的不同价格阶梯。而手搓出的锂电池产品,也按适用双轮、三轮电动车以及电动汽车等不同规格计手工费。
投资不大,多劳多得,这对没有多少本钱的刘杰来说,十分有吸引力。他一股脑把自己打工攒的19800元投了进去,选择了“手搓”双轮电动车的锂电池。从此,他开始白天上班,晚上练习做电池,后来连工作也辞了。
除了像刘杰这样在工作中受伤,寻求新出路的年轻人,这种代工加盟模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村县的中老年人。他们肩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存压力,面临体力逐渐衰退的困境,不得不为自己寻求一条后路。
51岁的齐胜,把自己的后半生赌在与洛阳智帮电子科技公司(下称“智帮电子”)签的合同上。他生活在河南商丘的一个小镇,一直靠开货车接散活和种地维持生计。开货车是个体力活,常常一跑就是十几个小时,随着年龄增长,跑长途对他来说越来越吃力,如今他最多跑200公里,收入大不如前。妻子忙着照顾孙女,还要种地,全家的经济重担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
他清楚记得,2023年冬至,他联系了智帮电子一位邹姓业务经理。对方承诺的加工费很高,一组电池100元,一天能轻松赚七八百。甚至声称向他收取的万元费用只是押金,等做够一千组电池之后,可以直接退还。
“我们公司做了七八年了,如果说不赚钱的话,能干七八年吗?我让你过来做这个项目就是为了让你赚钱的。”齐胜被邹经理的强势语气说服了,很快签了合同,腾出一间空屋子,准备大干一场。
命运的伏笔已悄然埋下,那些精准投放的广告,用精心设计的话术,撬动着不同年龄层人群的焦虑。凤凰网《风暴眼》在抖音上搜索关键词,看到这些广告尤其针对五十多岁、每天还在为生存发愁的群体,视频里的主播总会刻意强调:“如果生一场大病,一家子家底都要被你掏空。”农民对家庭朴素的责任感和亏欠感,成了对方最好的武器。
而对于迷茫的年轻人,这些广告则侧重于强调新能源、乡村振兴等国家政策。甚至有人高喊“5年7万亿农村赚钱风口”“国家给农村发钱了,乡村振兴要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主播蹲在镜头前,一边说着,一边指了指身后的锂电池,话锋一转——“农村赚钱的机会在哪里?就在这里!”
02 电池里装满沙子,订单承诺无人兑现
刘杰刚刚被燃起的创业梦,没过多久就破灭了。
他忙了一个多月,把组装好的样品寄回公司之后,寄件地址却是一个村子,他没有多想,但公司以电池的外形不合格等理由,拒绝接收这些产品。“热缩膜吹得不平”、“焊锡焊得不好”,听着这些理由,刘杰以为只是公司要求严格,于是一步步改进自己的技术,做了更多电池,可每次寄过去的样品还是不合格。
有一次,刘杰重新吹了热缩膜再寄过去,电池内部结构没有任何改动,但公司又改口说电池内部结构不合格。这次,他开始起疑了。
他想起,公司第一次寄来的设备和工具是坏的,联系更换后,发来的还是很廉价的工具。他带着疑问把手中的电池拆解开,发现电芯材料也是假的,从里面倒出细碎的沙子、粉末,根本不导电。
锂电池电芯拆解后倒出沙子
公司解释这只是给他练手的模型,不是真电池。但刘杰依然觉得对方故意隐瞒,“为什么一开始没有明确告诉我?”
直到他刷到河南洛阳范先生求助媒体的视频,才发现这家公司早有骗其他人的前科。他要求公司退钱,对方只肯退几千元,周旋许久之后,对方甚至提出用茅台等名酒抵账,而让刘杰哭笑不得的是,连他们自己都不确定这些酒是真是假。
最后,面对这个握着公司不利信息的“硬茬”,公司老板给他打电话,退1万元,并收回设备。剩下的9800元,就这样没了下文。
齐胜同样先收到了一些空的电池模型。后来,智帮电子虽然寄来了几组真电池,但却很明显是二手的退役电池。齐胜能清晰看到,电池上有焊接的痕迹。他检测发现,10个电池里大约有1个是坏的,完全没电。而公司发来的设备,他在网上查询发现,也仅值1000多元。
更让他无法理解的是,此前约定的是制作双轮电动车锂电池,而公司发来的材料,却只能用来做电钻工具上的小型锂电池。加工费也因此从约定的一组100元缩减成一组10元。“我挣这个钱不把牙都饿掉了?十块钱够喝稀饭的。”他接受不了这突然的转变。
邹经理向他解释称:“现在没什么订单,不忙,再等等,生意会慢慢好起来的。”齐胜依然谨慎,提出想看看其他客户的合同,没想到触怒了对方:“你这个人怎么不相信人啊?公司这么大,骗你这一万块钱?”
就这样,接下来的两个月里,齐胜天天催要订单,公司才零星寄点电钻锂电池材料过来,他也陆续做了一些小件寄回去。比别人幸运的是,他确实拿到了一些加工费,但三个月只赚了几百块钱,和当初承诺的相差甚远。
他一直期待着以后还有希望干大单,但结果却等来一场空。三个月后,智帮电子突然不再给他寄材料了,邹经理也离职了,他一查,发现公司已经悄然注销。
03 培训几小时就出师,火花像点燃“仙女棒”
其实,当他们回想起来,都不难发现,这些公司早已是漏洞百出。
所有参与锂电池代工项目的人,都被要求到公司考察和培训。而所谓的公司,只有几个人在维持运营,培训也只有匆匆几小时。
当刘杰考察微校通公司时,接待他的是个经理,开着类似五菱宏光的车把他带到一个矮写字楼里。他记忆中,公司在二楼租了两间办公室,三间宣传场地。公司人员寥寥无几,除了经理,只有前台、培训老师和司机。
刘杰接受了一个小时的培训,就掌握了制作锂电池的流程。剩下的,在实操中由培训老师远程在线答疑,他觉得这工作果然挺容易。离开的时候,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正缓缓走进来,这是接下来要培训的新学员。
微校通公司内部 受访者供图
培训室像楼梯间过道一样狭窄,宽度只有2米左右,长约三四米。事实上,这些公司没有生产车间,也不具备锂电池生产资质。它们只能对外宣称提供技术培训服务,“一对一教学”打擦边球。然而,即使是培训资质证书和行政许可,这些公司也不具备。
刘杰曾问过微校通公司,锂电池制作完,是否可以在自己所在的区域销售?公司告诉他,有自己的企业营业执照,是可以的。当他发现公司并不回收电池,准备自产自销时,才知道,像自己这样的小作坊,根本办不下来锂电池生产、销售资质。他不明白,明知道这种现状,企业为什么要怂恿没有任何资质的个人参与这种项目?
这样的教学潜藏的安全风险更让他后怕。他还记得,培训时焊接铁片,打出来的火花比较大,像点燃一根“仙女棒”一样。他不自觉地问了一嘴:“这个如果接错了,会怎么样?”培训老师随口回答:“会连电”。他心里有点发怵,这意味着可能起火。这时,他听到培训老师在耳边说道:“电流调小点,多练练就好了。”
对于合规性和安全,50岁的毛强也有同样的担心。去年9月,他不远千里从新疆赴洛阳考察河南户外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户外里公司”),交了31600元签了合同,随后,接受了两三个小时的培训。
“我在家生产锂电池,工商税务来检查的话,怎么办?”在培训室里,毛强问出心中的疑惑。公司则以一句“用我们的资质就可以”,搪塞了过去。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高同武对凤凰网《风暴眼》表示,锂电池生产需要相关资质,如生产许可证、环保许可等。公司授权无资质的个人生产销售电池,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构成违规。这不仅会对消费者的安全造成威胁,也破坏了市场秩序。
那些为稳住客户而回收的少量锂电池产品,公司究竟会销往哪里?是否会让这些手搓电池流入市场?那些没有被公司回收的电池,是否会通过私人渠道或网络平台进行贩售?这些都成为了监管盲区。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物流公司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齐胜记得,每次寄电池回公司都不顺利,快递员因为锂电池属于危险品而拒收。后来智帮电子推荐了河南中原创新物流有限公司(下称“创新物流”),只要齐胜写下保证书,万一电池起火自己负责,就能够运输。
但齐胜不愿写保证书,于是按照公司的建议,骗创新物流称,自己寄的不是电池,只是配件,就这样蒙混过关了。他还发现,电池寄到目的地后,在创新物流的仓库里放了十天半个月,经他多次打电话催收货,公司才把电池取了回去。
凤凰网《风暴眼》致电创新物流客服,询问公司是否能够运输手工组装的锂电池产品,对方表示:“不能,这是违禁品。”
04 空壳公司打一枪换个马甲
这些瞄准村县低收入人群割韭菜的公司,究竟是什么来历?在微信语音里,智帮电子的邹经理试图打消齐胜的顾虑,自称是当地控股企业,“跟大公司合作肯定是有保障的”。然而,工商信息并不能支撑这一说法。
实际上,智帮电子只是一家普通的小微企业,2016年成立时名为洛阳智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21年,蔺海粉成为实控人之后,经营范围转为机械设备租赁、销售及电池销售等。
这家公司在短暂经营3年后,于2024年3月注销。而实际上,早在2月20日,这家公司就因为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而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凤凰网《风暴眼》通过爱企查看到,这家公司的主要成员蔺海粉、邹钺海此前用同样的套路,于2018年将一家网络科技公司改造为河南特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四年后收网注销。
一则2021年12月的判决书显示,李某因参与锂电池代加工起诉特乐环保,法院认定双方签订的是以生产设备购销为主要内容的买卖合同,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原告为代加工方,被告向原告提供原材料及客户资源。公司没有履行相应义务,法院判决在扣除培训费用后,退还李某的投资款。
值得注意的是,这伙人还在毕节经营了一家类似的公司,在2022年7月注销。而目前,他们经营的卢氏县万千食用菌合作社仍显示存续状态,而这家合作社的经营模式颇为眼熟:“组织收购、销售成员及同类生产经营者的食用菌产品……开展技术培训。”
这些操盘手套路十分相似,以一家空壳公司,注册锂电池商标,授权他人使用商标和技术,运营一段时间,当客户发现问题、开始维权,遂将公司注销,换个名字、场地、微信号,继续干。
虽然微校通公司尚未注销,但刘杰已经联系不上公司人员了。爱企查显示,这家公司成立于2019年,法定代表人任向东,人员规模为0人。公司同样在2022年底发生了负责人、地址、经营范围等多项工商信息变更。公司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资产总额0.99万元,负债1万元,销售总额12万元,净利润0.54万元。一家公司的资产和净利润竟然不到1万元,可见其经营并不正常。
户外里公司,则成立于2018年5月,此前是河南银度集团旗下公司。但2024年1月银度集团退出、刘亚辉接手后,经营范围变更为电池制造、电池销售、技术推广等。
与机电设备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毛强,发现户外里公司寄来的点焊机没有合格证、说明书,组装了几组电池后,心里总觉得不踏实。他在网上搜出不少维权消息,随后开启了与公司之间的退钱拉扯战。
对此,户外里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凤凰网《风暴眼》回应称:“公司是会对锂电池进行回收的,产品不合格肯定是不给订单和手工费的。我们还没有收到相关投诉。”他表示,公司有自己的车间,车间和代工生产的各种型号锂电池数量,一个月可达几千上万。这些电池的销售渠道有展会展销和零售。而当凤凰网《风暴眼》问及锂电池生产及培训资质时,对方问道:“这些需要什么资质?”
此外,凤凰网《风暴眼》致电上述其他多家公司负责人、业务经理,对方大多挂断了电话。
有锂电池业内人士对凤凰网《风暴眼》表示,“这种锂电池代加工模式充斥着套路和乱象。这些公司不是锂电池生产白名单企业,自己都不具备资质,怎么能让别人挂靠生产呢?合作的还大多是农民,不懂这些套路。”
业内人士称,这类公司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等地,“光洛阳市就有十几家。”为此,他组建了维权群,陆续进群的人已有260多人。
凤凰网《风暴眼》根据抖音平台上的广告,以了解咨询为由联系了河南郑州一家公司,业务经理以同样的话术建议现场考察。她的朋友圈每天晒出客户签约视频,粗略估计,仅最近半年就有70多例考察、签约客户,他们中有人专门开十几个小时货车来寻求机会,有试图转行的中年夫妻,也有连笔都拿不利索的农民和头发花白的老人。
05 只是“合同纠纷”?
“这钱大概率是拿不回来了。” 在感觉自己被骗四个月后,刘杰依然深陷在愤怒的情绪中。他生平第一次在抖音上付费连线律师咨询,连饭都顾不上吃,在线上排队半个小时,才终于等来提问的机会。
然而,律师的这句话,却愁得他彻夜难眠。律师告知他,这类案件很难被定性为诈骗,更可能被当作合同纠纷处理。他不死心,尝试联系抖音平台客服,希望平台帮忙调取那则最初诱其上钩的广告,但客服表示并没有这样做的权限。
工商局、12315、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刘杰一样,很多人都尝试了各种维权渠道。可大多时候,这些部门也无可奈何,往往只能协助双方进行协商,建议他们按照合同纠纷去法院起诉。
然而,对于这些村县维权者而言,起诉意味着高昂的时间与金钱成本。毛强心中盘算着,从新疆远赴河南维权,路途遥远不说,自己人生地不熟,为了这3万块钱去起诉,实在折腾不起。那些设备、材料,还有做好的几组电池,都被遗弃在空房子里,等着落灰,他甚至不愿再多看一眼。
即便有人豁出这些,也未必能像上述判决书中的李某那样胜诉。智帮电子有了败诉的前车之鉴后,似乎也对合同进行了“升级”。在齐胜所签的合同版本里,关于回收电池与提供订单的承诺只字未提。
凤凰网《风暴眼》依据合同所留联系方式致电智帮电子,对方只是反复强调:“一切以合同为准。”并表示,“我们做的是技术推广、设备销售,让客户回去做电池维修”。当凤凰网《风暴眼》提及邹经理的口头承诺存有录音时,对方反驳道:“怎么证明这是我们的人?”
这些推诿与设计,让维权者们感到无力。他们不想被诉讼束缚,但这一纸合同,却将他们禁锢在民事行为的范畴内,任何超出这一范畴的诉求都举步维艰。
高同武律师向凤凰网《风暴眼》表示,如果合同条款显失公平或存在欺诈行为,当事人是有权主张合同无效或撤销的。若案件涉嫌诈骗,则应作为刑事案件予以处理。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涉嫌诈骗呢?高同武律师解释道,诈骗通常是指故意欺骗他人,以达到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倘若公司明知自身无法履行合同义务,却通过虚假宣传吸引参与者,比如承诺回收产品、退还押金等,可实际却以不合理的理由拒绝,这便具有了非法占有钱财的主观故意。“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让参与者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处分财产,就符合诈骗的构成要件。”他说。
如今,刘杰内心的创业热情已经被彻底浇灭,重新回到五金厂打工,想一点一点把钱攒回来。齐胜也重新跑起了货车。在“手搓锂电池”那几个月里,他的家庭收入几乎陷入停滞,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投入的钱没能拿回来,他始终没有勇气告诉妻子发生了什么,小心翼翼隐瞒着。因为家人最清楚,一年的存款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文中刘杰、齐胜、毛强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