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越好,老板越跑……药明系不缺钱,缺信任?
财经媒体“算账”:药明系控股团队累计已“套现”882亿港元
Guide View
6月中旬,药明系创始人李革再度通过其持股的Biologics Holdings减持药明生物8294万股股份,套现约22.06亿港元,交易由摩根士丹利(简称“大摩”)承接。受此消息冲击,药明生物次日低开,盘中一度放量大跌近7%。截至收盘,药明生物报26.5港元,股价下滑了5.36%。
这是李革“半年三度、高位减持”药明系公司,其它两次分别是2025年1月和4月连续减持药明合联股份,套现约24.26亿港元和21.78亿港元,累计减持持股比例近9.5%,三次相加套现超68亿港元。
据新财富去年1月份统计,2019年以来,药明生物的控股股东WuXi Biologics Holdings Limited等多次通过配售形式向外出售股权,主要由摩根士丹利担任配售代理,合计套现14次,套现总金额超814亿港元。以上,公开渠道统计累加,以李革为首的药明系控股股东们已套现882亿港元。
据了解,李革拥有Biologics Holdings已发行股本的19.66%。在药明生物上市前,Biologics Holdings曾持有其近九成股份,多次减持后至今持股比例降至12.32%,但仍为药明生物主要股东,还有机会继续“减持”。
李革“减持套现”,都是“高点精准撤出”,且持续减持并非出于药明系财务困境,相反目前药明系业绩表现“甚好”,在全球CDMO行业中市占率领先,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之一。现金流稳健、利润可观、订单增长迅速,皆显示出其扎实的基本面。由此,李革的“行为”也被财经媒体调侃:“业绩越好,老板越跑”,惊叹于,不缺钱的药明系,以后最缺的可能会是“二级市场的估值信任”。
药明系不“缺钱”:2024年末,药明康德账面现金达到183亿元,短期债务仅为15亿元,资金面极为充裕;药明生物持有现金82.79亿元,另有5.24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表现稳健;药明合联2024年实现经调整归母净利润11.7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85%。
CXO龙大的估值“信任危局”:业绩越好,老板越跑 ,争议很大
Guide View
回顾李革今年以来的三次“减持套现”,都是发生在二级市场对CXO积极情绪高涨、考虑长线持有或已重仓进入的“顶峰”,结果药明系来个“反转减持”重挫股价,这里引用子弹财经对系列减持事件的“精准复盘”:
1月的减持,发生在药明合联股价企稳30港元关口、市场看多情绪升温阶段;
4月减持时,药明合联在被减持当日盘中股价创下49.5港元历史新高,次日即出现剧烈调整,两日内跌幅超10%;
6月中减持之前,药明生物股价受创新药板块资金回流及国际化产能扩张预期,在4月初至6月中旬累计上涨超过50%,一度突破28港元/股,创近一年来新高,减持后也是跌了5.36%。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李革有非常敏锐的政策变化“嗅觉”和出色的资本运作能力,例如2025年4月李革对药明合联的减持,紧邻中美新一轮贸易摩擦与关税政策出台,在地缘政策动荡引发股价下跌前的“至高点”,李革就成功“减持撤退,赚了一波”,减持节奏与政策风险变动同步发生,“不能单纯用巧合来解释了”。
财经媒体在近期的分析解读中偏向认为,熟悉的“减持套现”配方多年来不断上演,已形成较强的规律性,资本行为趋于交易化,部分投资者将药明系的操作归纳为“先释放利好引导股价上涨,再在高位实现减持”的模式。
子弹财经评论:频繁减持操作与中美地缘风险交织,正冲击市场对药明系公司治理结构与长期承诺的信心。“今年以来,李革持续的大额减持每次都引发投资者对其治理结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长期承诺的质疑。”
药明方面则在公告中强调,减持所得资金将用于偿还早年私有化所形成的债务或支持主业发展,与管理层运营无直接关联。
盖德视界了解到,2025年,药明康德通过三次大宗交易累计减持药明合联 11.4% 的股份(约1.368亿股),套现约46亿港元。减持后,药明康德的持股比例降至约22%。药明康德的减持动机主要是套现资金用于全球产能扩张 (如泰兴、常州基地)和 CRDMO业务强化,减持未影响药明合联的核心竞争力,反而通过资金回笼强化了母公司的全球布局能力。
另有投研人士解读,2025年6月24日,药明康德将第三笔10亿回购股份投入注销熔炉,全年累计回购达32亿元。这一操作堪称“护盘教科书”:回购均价63.39元精准锚定股价低位,直接推升每股收益暴增93.9%。
该投研人士表示,一方面药明康德低位回购护盘是在维系市值融资能力:因为TIDES产能扩张需持续输血,2025年资本开支高达70-80亿元;另一方面创始人李革又高位减持套现,看起来很矛盾,但李革也同时在以套现资金押注技术破局:将减持所得投入合成生物初创(如酶催化替代化学合成),直指下一代技术高地。
图源:企业官网
与部分投研人士观点不同,财经媒体更多认为药明系正在陷入二级市场估值“信任危局”:与其行业地位极不匹配的是其在二级市场的“骨折估值”(参考三星生物和龙沙市值),而创始人的频繁套现又让市场对更合理的估值拉升“不抱信任”。
“虽说,药明系的技术实力、客户黏性和全球服务能力毋庸置疑,在全球CRDMO赛道中具备长期核心竞争力。但在外部环境复杂(地缘政策风险依然高悬)、市场信心易受扰动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建立投资者信任,是其当前的重要挑战。”
策划:May / 审核校对:Jeff
撰写编辑:May / 封面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