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沙漠植树种草”思维推进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

文/钱河山

“推进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如同在沙漠中植树种草一般,要开放主导思想才能循序渐进,要因地涵养水源方可持之以恒。”日前,兰州建筑业联合会专家库专家、甘肃建投土木工程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卓海红在接受凤凰网甘肃频道专访时说。

甘肃建投土木工程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卓海红(前)在项目现场做信息化建设专题报告 兰州建筑业联合会供图

卓海红先分享了一则“治沙造林”故事:甲乙两家实力相当的企业分别治理面积相同的两片沙漠。甲企业响应号召循规蹈矩,在沙漠中种植各种林木及花卉,并搭建一片观光休闲园林民宿,希望通过吸引游客扩大创收,最终形成边治沙、边建设、边维护的商业盈利循环模式。乙企业则策划先行科学办事:第一步固沙,先在沙漠中垒出草方格,撒上固沙草籽;第二步涵养,四周插上矮树杆当篱笆,中间种下耐旱的灌木、乔木等绿植;第三步迭代,持续引入适合沙漠种植的植被补种补栽,通过迭代树种提升存活率;经过耐心的植被治沙管理,几年后该片沙漠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小树林,且区域植被季节搭接稳定,整体环境湿度良好,实现土地性质完全转化。

最终的结果是,甲企业前期目标规划过于理性,短期内造势明显,但长期的投入及维护无法迭代和循环,导致发展后劲不足,最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价值;乙企业所治理的那片沙漠虽然起步艰难,但由于谋篇布局目标明确,开创以务实为根本,加上新技术、新产业为主导的全过程治理,才有了“后发赶超”的环境和条件,为后期的新业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此不难看出,同样是治理沙漠,企业最后的‘收获’会有明显的差异。那为什么当前还有很多企业,一直在采用类似甲企业这种理性的战略思维?”卓海红将这个问题引申到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方面,作了这样的解答:一是这些企业高层决策者“沾边就算”对中长期目标不明确;二是这些企业中层管理者“见风使舵”只追求眼前利益;三是在实操层面,基层执行者“按部就班”实施起来没有底线思维。

卓海红介绍,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越来越快,对建筑产品的品质追求也会越来越高。同时在国家政策层面要求全面环境治理及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已从CAD普及已经发展到BIM技术的推广应用阶段,那么原创信息技术的基础性研究也会逐步纳入政策体系框架内,以产业数字化转型、建造智能化升级、建筑信息化管理为代表的谋篇布局,既是拥抱信息时代、技术时代的到来,也是开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新征程。

当今数字化技术正催生着各个行业的变革与创新,从原有的数理模型到非结构数据的挖掘,使得传统的建造方式转化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数字化。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BIM应用体量,这是信息技术发展需求的大背景。其中有利好的方面,但也存在明显的痛点,除了缺乏统一的行业软件及技术标准外,还有相关人员对信息技术理解能力和应用困难,以及信息化软件关键的核心技术研发也亟待解决。

比如,一些企业在发展信息化建设中,打造一时的BIM模型团队、利用OA管理软件、采购物联网设备等,把数据归纳到屏幕上统称为“智慧工地”的技术做法,显然是一种认知上营造出的误区。BIM只是利用的图形技术而非数字孪生能力, OA架构下的软件与建造企业管理流程不匹配,物联网系统又相对独立难以做到数据耦合,诸如此类无学科的信息平台数不胜数,缺乏场景信息的比对仅依靠所采集的一堆底层数据,功能上不具备深度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系统缺乏逻辑、数据不协调。然而,就在此种情况下,一些决策者还沾沾自喜、好大喜功,开始宣称自己的企业已走在信息化时代的前沿。这个想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信息技术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业软件研发也不是一概而论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管理基础、不同的信息化内容、体现不同的本质特点。产业数字化转型更需要明确目标、分部实施,要以信息技术研发为导向,基于智能建造升级为要素,打造出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才能指日可待。

此外,建筑行业施工管理属于“任务型”,施工者凭着经验、照着图纸“按图索骥”做下来就不会出现较大的问题;信息技术则带有创新型和指导性,不是简单的解决问题,而是提前预判问题、发现问题、治理问题,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多学科综合管理能力和提升多专业工作协作效率,同时改善建筑行业信息化技术产学研用的大环境。

鉴于此,卓海红建议正在着手或已经在做信息化建设的企业,首先要建立一个多学科、多专业的科技团队,各企业可充分开展合作模式,统筹资源建立实事求是纲领,通过“揭榜挂帅”的管理机制,不设槛、不陪跑、不凑数、不蹭热度。另外,软件研发涉及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多个专业、多个层级、多个群体,技术也涵盖了工程学科、材料学科、机械学科、信息学科,唯有大家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确保以上共性技术慎终如始、开花结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