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全红婵 多一些陈芋汐

我们不要忽略了陈芋汐,她的成才之路更值得倡导。

今天故事的主题是

两种故事版本

1

全红婵的成功故事还在续写。

全运赛场,全红婵和陈芋汐的奥运冠亚军之战备受关注,两人以并列第一的成绩一同站上10米跳台决赛。在前三跳落后20多分的情况下,全红婵凭借着“水花消失术”实现反超。这一结果与东京奥运会如出一辙,全红婵夺冠,陈芋汐收获亚军。

从奥运到全运,两位天才少女在另一个重要场合相遇。这一次,全红婵再次战胜陈芋汐,并且是以逆转的姿态。随后,“全红婵追回来了”这一话题登上热搜。从媒体到观众,都乐于见到她的成功,感叹她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追回来了”、“逆转夺冠”、“强心脏”,这是全红婵成功故事的最新章节。

全红婵的成功故事也从奥运火到了全运。全红婵是当下最具人气的运动员之一,人们亲切地叫她“全妹”。奥运之后,她的家乡湛江迈合村曾单日吸引上千人来访,游客人数比全村人口还要多。全运比赛前后,她的隔离生活、比赛出场、冠军感言等时常登上热搜。同为奥运冠军,陈芋汐的光环暗淡很多。尽管她的每次登场也有不少报道,但大多围绕比赛表现,远不如全红婵那么“出圈”。

2

全红婵与陈芋汐年龄相仿,是同时代下的两位天才少女。她们此前的生活际遇都是极具可读性的小故事,但故事类型大有不同。

全红婵的故事是逆流而上型的,充满了励志色彩。她成长于偏远小村,在小学操场跳格子时偶然被前来挑苗子的跳水教练发现,考虑到“一边读书,一边训练,还可以”,就同意去体校学跳水。队中同年龄同一批运动员中,她是最能吃苦的,陆上水上每天要跳400多次。夺得奥运金牌后,她的第一想法是能赚钱给妈妈治病了。

陈芋汐的成功是水到渠成型的。陈芋汐来自上海,出身体操世家,祖父曾是上海著名体操运动员,父亲是体操高级教练,母亲是体育学院副教授。为增强体质,陈芋汐从小被父母带去体操房。6岁那年,练体操的陈芋汐被跳水教练史美琴看中,就此从体操房转到跳水台。史美琴是新中国第一位跳水世界冠军,同时是奥运冠军吴敏霞的恩师。

全红婵和陈芋汐书写了两个版本的时代故事。从网络热度看,人们显然更喜爱阅读全红婵的故事版本。她的故事中有贫困、刻苦、逆袭等元素,更富有戏剧性,也更契合艰苦奋斗的时代主题。而陈芋汐的竞技状态是在一步步引导与呵护下逐渐提升的,她的故事元素显得平淡很多。

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陈芋汐的故事版本才是人人都渴望拥有的。主人公不用为辣条、游乐园和家庭压力犯愁,可以享受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也不必担心自己珍贵的天赋被遗漏,有一个成熟科学的成长通道在引导着。跳水可以是事业,也可以是兴趣,金牌和冠军不足以主导她的命运,即便遗憾错失了,生活也无后顾之忧。陈芋汐的故事很平淡,但恰恰是这份平淡,才令人羡慕,才显得珍贵。

3

全红婵曾在反超陈芋汐后和队友感慨,“追回来了,最后两跳,追得好辛苦啊我”。其实不仅一场比赛如此,全红婵的整个人生都处于奋力追赶中。就像她在奥运夺金后说的愿望,有机会想去抓娃娃,想去游乐园,想吃辣条。这些愿望朴素得感人,但也是无可奈何而为之,她的理想生活,应该是陈芋汐这样的,拥有别人都拥有的。

全红婵是教练眼中“三十年一遇”的跳水天才,她两次超越了成长条件更加优渥的陈芋汐。但不能忘了,全红婵是在偶然中被挖掘的,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潜伏在海面下的全红婵们,她们或许从头至尾被陈芋汐们压制着,是不易察觉的大多数。当我们把所有目光都放在全红婵的成功故事上时,这无形中是在塑造或固化这种差距。我们需要冷静对待全红婵的成功故事,除了看到她幸运地压住命运的水花,还要透视她身处于怎样的命运之海中。

全红婵和陈芋汐在10米跳台上的比拼,是高水平的竞技较量。而当她们作为两种故事版本时,代表着不同的生活机遇。我们乐见于全红婵的逆流而上,更乐见于陈芋汐的水到渠成。

在我们身边,去掉奥运冠军标签的全红婵和陈芋汐还有很多。我们对全红婵的成功故事投入了很多关注,但同样不要忽略了陈芋汐,她的故事版本更值得倡导,那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理应提供的生活机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