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职教扬帆出海:匠心铸就国际职教新标杆

当埃塞俄比亚首条电气化铁路迎来首位女司机,当柬埔寨的焊接工坊传出“中国标准”的焊枪声,当尼泊尔的电力学员用中文朗读操作规程,河南职业教育凭借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创新“教随产出、校企同行”模式,将中国职教标准、技术和匠心精神传播到亚非欧十余个国家,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贡献了河南方案。

铁路职教出海:中国高铁标准的全球传播者

第一缕晨光洒向亚的斯亚贝巴的铁路枢纽,身着制服的埃塞俄比亚女司机吉尔玛正在核对行车指令。她身后,是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用匠心浇筑的“詹天佑学院”培养出的34名“中国标准”司机方阵。200余项铁路标准如同文明的密码,在11个国家的轨道上镌刻下中国智慧的印记。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深度耦合中国铁路国际化发展战略,主动服务“一带一路”轨道交通建设。学校以“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名字命名海外办学机构,与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国高校合作共建3所海外“詹天佑学院”。截至目前,学校累计培训海外本土学员2400余人、本土师资456人,招收学历生154人。

电力职教出海:点亮“一带一路”的明灯

“我在中国很好,等学习结束,我要回到我的国家,用中国老师教我的技术,为家乡做贡献。”在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习的留学生温婉表示,我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让世界更美好的中国方案。

在尼泊尔加德满都的职业院校里,当地学生也在中国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这所由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尼泊尔院校合作建立的中尼电力丝路学院,已成为尼泊尔电力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在尼泊尔、卢旺达分别建立海外电力技术类职业技术学院电力丝路学院,开展专科层次学历教育,输出专业标准、职业标准、岗位标准、课程标准30余项。2024年,学校与世界中文大会签订实施教育部语合中心“中文工坊”项目,出版《电力汉语》等“中文+职业技能”教材。

“在职教出海的过程当中,我们秉承着为中资企业的海外布局服务的思想,与中资企业所在国的电力发展同频共振。”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杨小琨表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将继续提升职教出海内涵质量,构建符合国际化企业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焊接出海:“豫匠”精神闪耀柬埔寨

在柬埔寨金边的一个培训中心里,当地青年正在中国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先进的智能焊接技术,这是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焊接大河工坊”项目的培训现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焊接“大河工坊”项目,已建设4个“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开展焊接技术等海外技能培训项目,累计完成660人次海外培训。

2024年,河南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公布首批“大河工坊”职教出海建设项目的通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学校获批立项建设。“大河工坊”是河南省为创新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切实推动职业院校走出去,着力打造的具有示范效应的职教出海品牌项目。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速度令人惊叹!”,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塔吉克斯坦留学生胡买宁坦言:“家乡的公路每天新增30辆中国汽车,掌握中国技术才能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夏新颜介绍,近年来,学校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将装备制造类优势专业与海外中资企业需求有机结合,深入发掘“政校企行”四方联动潜能,积极打造柬埔寨“智能焊接·大河工坊”、意大利“豫厨工坊”、印度尼西亚“豫商课堂”等特色职教出海品牌。学校深入探索“中文+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先后为埃塞俄比亚、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卢旺达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本土师资员工660余人,成功获批教育部“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和《智能焊接技术》双语教材及配套资源,面向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输出职业标准9项,开发匈牙利、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双语教学资源4部,校企联合研发的输出设备分别获得欧盟CE认证等多项国际认证。“汉语+文化+技能”的国际学生培养模式助力打造具有鲜明区分度的“留学河职”品牌,成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知识的桥梁和纽带。

目前,河南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高职院校已达46所,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83个,招收1102名来华留学生。“教随产出,校企同行”,协同企业出海、为“一带一路”共建和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是河南职业教育“走出去”最鲜明的特征。

从亚非拉学员的笑脸上,我们看到了职教出海最动人的成果。46所院校在13个国家播撒的77项专业标准,正在转化为不同文明都能理解的技术语言,这不仅是标准的输出,更是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随着更多职教出海项目落地,河南职业教育将继续书写“一带一路”上的精彩故事,让中国匠心点亮全球未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