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油小贩到“世界第六巨富”,福建小伙改写东南亚商业史

如果说战时的油料配送展现了林绍良的机敏,那么印尼独立战争则为他打开了通往财富的大门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印尼盾暴跌、银行挤兑、暴乱四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带着家人仓皇登上飞往新加坡的航班,身后是价值百亿的商业帝国轰然崩塌的烟尘。

他是林绍良——曾称雄印尼的“亚洲洛克菲勒”,世界第六大富豪,却在政权更替后,家族财富遭遇浩劫。从油店学徒到南洋首富,从政商宠儿到流亡者,他用一生写尽东南亚经济狂飙与脆弱的缩影。

(前华人首富林绍良)

乱世开局,战火中的“外卖少年”

1938年的福建福清,咸湿的海风裹挟着战火的硝烟,“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中国东南沿海,福建成为重要战场。22岁的林绍良攥紧母亲塞来的银元,钻进开往爪哇的渔船——为躲避战乱,他被迫踏上下南洋之路。彼时的爪哇岛,荷兰殖民者与日军拉锯混战,民众如履薄冰。

在爪哇古突士镇,林绍良投靠了经营花生油铺的叔父。语言不通的他从搬运油桶做起,白天劳作,夜晚自学印尼语。战火封锁市集,库存花生油滞销,他却脑洞大开:扛着油桶穿越荷军机枪哨卡“送货上门”。

这套“战时外卖”模式,不仅救活了油铺,更让他悟透乱世生存法则——风险与暴利永远成正比。而这种“破坏性创新”模式,后来被他复刻到更宏大的商业版图中。

如果说战时的油料配送展现了林绍良的机敏,那么印尼独立战争则为他打开了通往财富的大门。

1945年,印尼独立战争的炮火点燃了更大的商业机遇,林绍良先是受中华总会委托庇护遭荷兰通缉的革命军领袖、印尼共和国首任总统苏加诺的岳父哈山·丁,后又通过为革命军秘密运送药品和物资,与军官苏哈托建立了深厚联系,这为其日后的政商网络埋下伏笔。

1965年,苏哈托发动政变上台,林绍良迎来了爆发式财富增长。凭借总统特许状,他获得了丁香(丁香烟的主要原料)进口专利权,后又掌握了印尼80%的面粉供应。至1970年代末,其个人资产已突破70亿美元,远超同期香港富豪李嘉诚的财富规模。

(印尼第二任总统苏哈托与林绍良)

专利权为林绍良积累了第一桶金,而真正支撑其商业帝国的,是一套环环相扣的资本运作体系。

左手面粉肥皂,右手资本腾挪

借助和苏哈托的关系,林绍良精心设计了一场资本游戏——他的国民经济“三驾马车”早已悄然启动:

民生工业-民生集成环:从丁香到面粉,从肥皂到轮胎,他的工厂遍布爪哇岛,覆盖基础消费品领域,形成自给自足的产业链,掌握着印尼国民经济的命脉。

金融杠杆-金融永动机:1957年,林绍良在泰国金融巨头陈弼臣的帮助下,创办了他的“现金奶牛”中央亚细亚银行(以下简称“中亚银行”),该行后来成为印尼最大私营银行。凭借银行作为坚实后盾,林绍良得以自如地应对企业资金的周转。

跨国贸易-跨国套利术:通过香港和新加坡的贸易网络,将印尼的农产品和工业品出口至亚洲、中东和欧美市场,其关联企业的年出口额彼时突破50亿美元量级。一船船贴着“林氏专供”的货轮,日夜穿梭马六甲海峡。

这种“产业+资本”的双轮驱动,比马斯克的垂直整合早了30年。林绍良的商业帝国像热带藤蔓般疯狂生长,实现了真正的量子跃迁。

(《联合晚报》于当时拍摄的中亚银行大楼)

1995年,林绍良的集团在全球拥有超过600家公司,业务覆盖金融、制造业、房地产等70多个行业,总资产高达184亿美元,营业总额约200亿美元。雅加达流传着一句话:“从你起床用的肥皂、吃的面包,到存钱的银行,都姓林。”

林绍良一度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富豪”,外界还称他为“亚洲洛克菲勒”——正如洛克菲勒掌控美国石油命脉,林绍良的产业深度绑定印尼人的衣食住行。

看似坚不可摧的商业帝国,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暴露出致命软肋。

火山灰下的帝国崩塌,“红顶商人”之鉴

1997年,索罗斯的“金融核弹”引爆亚洲,泰国放弃固定汇率引发连锁反应,东南亚货币崩盘,印尼盾兑美元暴跌70%以上,中亚银行遭遇挤兑潮。

林绍良试图依靠政治关系挽救危局,但苏哈托政府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美元救助的条件(包括取消粮食补贴),直接导致其面粉厂销量腰斩。

随着社会矛盾激化引发暴乱,林绍良也遭波及。暴徒冲入林宅洗劫,商业帝国一夜倾覆,财富缩水至少50亿美元。之后,年迈的林绍良被迫流亡新加坡,仅携少量资产登上飞机。舷窗外,多年基业在火光中化作废墟。

但历史总在废墟中重构参数,帝国的崩塌并未终结林绍良的商业生命,反而催生了一场痛定思痛的转型。

流亡与重生:去权力化的全球化2.0

流亡新加坡后,林绍良及其子林逢生启动了一场“去权力化”手术:将旗下仅存的两家大众食品公司印多福与保加沙利面粉公司通过产品线扩展、国际合作、收购等方式形成全球化的规模效应对冲政治风险。

印多福以食品、饮料为核心,推出即食面、牛奶等国民产品,并通过收购百事在印尼的企业生产七喜、百事可乐,占据饮料市场一席之地。后又与雀巢、日本朝日成立合资公司,强化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占据印尼饮料市场。

(林绍良Indofood集团旗下经典产品“营多捞面”)

保加沙利则专注于面粉制品,为食品业务提供基础原料,形成上下游协同效应。这两家公司的重新崛起,使林绍良获得翻身的重要筹码。

之后,三林集团以多元化战略推动全局发展,包括在电商领域投资Lazada、iLotte向数字化营销突围;布局菲律宾、澳大利亚能源基建;收购银行与支付公司切入电子支付等。

此外,林绍良还将目光投向中国,如斥资2.5亿美元收购中远置业,改组为三林万业(上海)企业集团,在上海开发高端房地产。

(林绍良携三林万业在上海进行投资时期相关图片)

与其说是商业重生,不如说是全球化对区域垄断模式的降维改造。至2012年他去世时,林氏家族仍占据印尼16%的食品市场,但政治关联交易占比从苏哈托时期的绝对主导(超80%)大幅下降,转向市场化运营。

晚年,林绍良还响应号召,回老家福州等地投资兴业,参与了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元洪投资区的建设,构筑跨海峡产业链。

从油店学徒到华人首富,再到仓皇逃亡的落魄老人,林绍良的一生犹如一部惊险的商业史诗。如今,雅加达“大印尼购物中心”游人如织,少有人知这座东南亚最大商场的地基,曾属于林绍良的丁香仓库。

当后人谈论“华人首富”时,或许更常提及李嘉诚。但历史不应遗忘:早在他们之前,一个福建青年用一袋丁香、一袋面粉,改写了整个东南亚的财富版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