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式公益实践与研究”沙龙暨《公益》创刊号北京发布会在京举办

2024年7月31日下午,“‘共建式公益实践与研究’沙龙暨《公益》创刊号北京发布会”在北京泰舍书局成功举办,活动由中国社会学会公益慈善研究专委会、《公益》集刊编辑部、广州悦尔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并获得了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北京枫林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等社会组织,以及数十名来自公益、传媒行业的学者和实务者支持。

立足行动研究,促进跨界融合

活动在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团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序幕。

作为《中国非营利评论》的主编以及知名学者,王名教授对《公益》集刊的诞生倍感高兴,他相信《公益》集刊将会成为公益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他同时指出,“行动研究”是当下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公益》集刊以此作为核心特色,可见其对当下公益发展的深刻反思与远见;“公益之道”与“公益之术”同等重要,他期待《公益》集刊能够为两者带来更大助力。

作为《慈善蓝皮书》系列的主编以及知名学者,杨团教授对《公益》集刊有着很高的期盼,她指出,“公益”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远超过我们当下的认知,《公益》集刊的出现无疑能够带动公益研究的发展;她同时提醒,公益研究依然面临着破圈困境,她期盼《公益》集刊能够站在更高的站位、秉持更深远的视角和更多元的理念,来回应中国与世界的发展需要。

图:王名教授为活动致辞

图:王名教授为活动致辞

图:杨团教授为活动致辞

图:杨团教授为活动致辞

共建式公益的理论依据与本土实践

随后,两个主旨演讲带领大家聚焦并深入探究“共建式公益”的理论框架与本土实践情况。

中国社会学会公益慈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能教授以“共建(式公益)作为范式转型”为题,溯源了“公益”的称谓变化与范式转型过程,并结合国内的社会发展经验、社会体系改革核心以及当前实践,提出共建式公益的理论支撑。

《中国慈善家》杂志社副社长、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王跃春院长,结合杂志与研究院在公益×传播方面的融合实践经验,向大家展示一个优秀的共建式公益本土案例。作为一本标杆杂志,《中国慈善家》有效促进了公益向传播、商业行业的破圈,并为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提供了对话与协作的平台。

图:刘能教授作主旨演讲

图:刘能教授作主旨演讲

图:王跃春院长作主旨演讲

图:王跃春院长作主旨演讲

《公益》集刊创刊号发布与编委聘任仪式是活动的亮点之一。《公益》集刊副主编、悦尔公益理事长吕宗恕为清华大学王名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团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陈越光院长颁发了学术顾问聘书,并为北京大学刘能教授、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王跃春院长颁发编委聘书。五位教授、院长在未来将与《公益》集刊学术顾问及编委会的60余名学者、行动者一起,以深厚的学术背景、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敏锐的专业洞察力,为《公益》集刊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贡献各自的智慧和力量。现场,陈越光院长、刘能教授共同揭晓《公益》创刊号的神秘面纱,王名教授、杨团教授、王跃春院长、吕宗恕副主编共同见证。

图:学术顾问聘任仪式

图:学术顾问聘任仪式

图:编委聘任仪式

图:编委聘任仪式

图:共同揭晓、见证《公益》创刊号发布

图:共同揭晓、见证《公益》创刊号发布

图:《公益》创刊号

图:《公益》创刊号

闪电发言是活动的压轴,三位嘉宾聚焦“共建式公益实践与研究”主题进行行动案例的分享。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研究人员、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在读博士马莎,围绕“七悦公益项目库:实践与研究共舞”主题,分享了七悦公益以共建促进公益领域专业化发展的尝试与探索经验。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能力支持项目官员乔可欣,围绕“《公益领域通识》的开发经验”主题,分享了三一基金会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对实践者、研究者、读者多方力量的调动与整合经验。北京枫林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郑伟,聚焦“医务社会工作临床服务体系建设与推广”案例,分享了枫林社工在临床实践、人才培养、行业建设等方面的跨组织、跨专业合作经验。其后陈越光院长对三个案例做了深刻的点评。

图:马莎作闪电发言

图:马莎作闪电发言

图:乔可欣作闪电发言

图:乔可欣作闪电发言

图:郑伟作闪电发言

图:郑伟作闪电发言

图:陈越光院长点评

图:陈越光院长点评

最后,本次活动在广州悦尔公益基金会公益研究部副主任刘嘉茵作《悦尔公益2024年上半年报》专题发布中,落下帷幕。

图:刘嘉茵作专题发布

图:刘嘉茵作专题发布

推动共建式公益的实践与研究

活动凝聚了数十位京津冀地区公益与传媒界的学者和行动者,聚焦“共建式公益”,共同探讨公益实践与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方向。

我们相信,公益事业的发展进程需要不同组织、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参与,相互之间必须建立起共同体的机制与生态,才能实现共商、共建、共享。我们期盼,今天的深入交流和智慧碰撞,能激发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为北京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的慈善事业注入持久的活力和动力。

图:现场合照

图:现场合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