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扩大消费市场,这是国家当下的重要政策取向,也是紧迫事项。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多用公共投资拉动经济是面对实际的举措,总体效果也很成功,奠定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今天的强大格局。但接下来,百姓消费应当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力引擎。
投资拉动在传统基建大体饱和后,市场风险会增大。老胡这几年在全国各地,不止一次跑过车辆极其稀少的高速公路,有时一两分钟里见不到一辆车,个别高速公路上的休息区因为车太少,是关闭的,只有厕所开着,一个服务人员也看不到。这种情况虽然是个别的,但它显示了如果消费对基建规划的影响不够强,公共投资就可能出现偏差。类似基建的钱如果先用来提升百姓的收入和消费,会促进经济整体上的更好协调。
很多城市建起了新区,大城市的新区往往都很成功,有文物价值的老城区得到更好保护。但有些中小城市的新城区挺冷清的,老城区也衰落了,新老城区争抢城市的有限资源,效果并不好。
努力增加老百姓收入,让老百姓的消费在引导公共投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我觉得应当成为今后的平衡杠杆。比如,老百姓的车子越来越多,周末去郊区游玩的人就会更多,自然会催生郊区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就会升级,旅游景点的修缮就有了动力。用老百姓花钱自然带动各种建设项目,每个项目都会人气足,烟火气旺,那种人为建个景点或步行街却鲜有游人的情况就不会出现。
在早期,发展的资源太少了,政府主导带动招商引资,筹建骨干基础设施项目,实现了高速发展。但是如今市场经济已经非常发达,积累了雄厚资源,接着建什么,说实话各地基层政府很难准确判断,再高明的专家组也容易看飞。所以应该让老百姓的消费自然趟出各地的进一步建设方向,让市场自己去摸索。
老胡要举个例子,就是北京延庆区的永宁古镇。我年轻时在那里当过兵,后来有了车,周末喜欢去那里休闲,怀旧。永宁镇的主街做了仿古简单修缮,然后基本放任自流,但这些年去永宁镇的游客越来越多,各种小店逐渐开始了升级,有了高档民宿,还出了摩托咖啡馆,镇上人们的住房也在升级,越改越漂亮。虽然永宁镇与南方的名镇没法比,但我觉得它作为政府不怎么投资业务收费项目的“半旅游景点”,当地民众生活与游客休闲水乳交融,当地人从旅游中获利,真挺好的,它在跟着时代一步一步往前走。
多让老百姓挣钱,提高国民收入占整个GDP的比例,会带动市场可持续的繁荣,增加投资与消费的进一步协调,经济整体上更加融洽。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框架立了起来,成绩斐然。要把进一步的“修修补补”多交给市场力量,多让老百姓的钱包去自然驱动。消费直接关乎人们的幸福感,千方百计扩大这一块的比例,让老百姓有更多钱参与提升消费动力,其意义是综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