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滚烫而灿烂 细数兰大人与国庆的独家记忆

又值一年国庆节,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22年庆贺共和国73周年华诞,我们以十年为契,述一章繁华向荣的弦歌。

生吾炎黄,育我华夏

担当有为,报效国家

又值一年国庆节,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22年庆贺共和国73周年华诞,我们以十年为契,述一章繁华向荣的弦歌。

回首73年蹒跚路,一代代兰大人与祖国同进步,共成长。

心系祖国,反耕母土;扎根西部,放眼世界……

当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交汇,激荡起的火花总会让人记忆犹新。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与“国庆”的故事,细品这些滚烫而灿烂的过往岁月。

1949

郑荣梁:

新中国首届大学生的报国之志

“又是梧桐落叶,夜雨叩窗,飘零异国凄楚。纵有轻裘佳肴犬马声色,斯乐难娱。哪怕它满地玑珠,非我母土,恋我母土。遥想去秋京华,八旬老母勇登长城,夜宿地道客栈,怡然自得,此我母土,祈我母土。莫提黄河重镇,柴门弱妻独撑,游子岂敢懈怠。待觅得巧工利器,返我母土,耕我母土。”

提及国庆,郑荣梁老师首先翻找出了1984年9月30日夜他在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客座教授期间所作的这首小词。当时,郑荣梁受邀留美国任教,想到兰大生物物理专业刚刚起步,很多工作尚待加强,不可辜负学校的培养和期望,于是在国庆前夜写下此词后毅然回国。

1949年夏,郑荣梁考到了北京大学,原想赶在10月1日前抵达北京、亲身感受建国的盛况,可惜紧赶慢赶还是错过,但对于一位从旧社会成长起来的青年,这丝毫不影响他对新中国的憧憬和激动之情。

“大家对共产党充满希望,竭力拥护,欢天喜地庆祝新中国的成立。我虽然没有赶上观看开国大典仪式,但作为建国后首届大学生,立志读书报国。”就这样,郑荣梁开启了他在北大的求学生涯。

1956年研究生毕业后郑荣梁被分配至兰大,“在兰大工作了60年”,期间讲授了《放射生物学》《自由基生物学》等多门课程,开展了自由基与细胞癌变的关系、天然产物抗癌及清除自由基作用等研究工作,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70人,作为亲历者推动和见证了兰大生物科学从无到有、由兴至盛的光荣岁月。

1959

王流芳:

对祖国深沉的爱

就是讲好每一堂课

1959年国庆节后,入职兰州大学化学系仅一个月的王流芳老师接到系领导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前往南京参加络合物化学培训班。时年25岁的王流芳没有多问,便踏上了南行的列车。

兰大化学系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基础课,这四门课授课教师的选拔格外严苛。1964年,王流芳成为化学系《无机化学》一课的主讲教师,这源于他多年来的积累与准备。1960年从南京回校后,作为助教的他一节不落地听完了两位老师所讲授的《无机化学》并详细做了笔记。三年下来,笔记本上不仅记录了丰富的知识点,更记录着两位老师对教材内容的独到理解和其授课时生动的语言表达。其实在南京培训期间,他便常去旁听南京大学的《无机化学》课程。

在40余载的教学生涯中,王流芳对待教学每年都一样地认真、热情,上课从没有迟到过。他每年都会将讲稿重写一遍,把当下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自己的科研成果补充进去,也会制作模型讲授抽象的概念。提及曾经指导过的学生,王流芳如数家珍,和蔼的笑容中抑制不住的自豪。

出生于旧社会,生长在红旗下。王流芳亲眼目睹过地主恶霸欺凌老百姓的场面,也见证了共产党领导下新社会的沧桑巨变。正因为如此,王流芳刚上大学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到1959年建国十周年时,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亲身经历了生活的稳中向好,也深深感叹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一名有着66年党龄的老党员,王流芳对党、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

“自从有了电视,每次国庆阅兵我们都一定会看,精彩的地方还会用录像带录下来,每次看都很振奋,很激动,为我们国家的强大发自内心的自豪”,说到这里,王流芳的眼眶不由得湿润了。

1969

孙建华:

一粒种子的成长

回忆起1969年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建国二十周年庆祝活动的往事,孙建华老师依然心潮澎湃。

彼时孙建华是北京七十九中(现在的东直门中学)的一名初中生,和同学们一起手捧彩色纸花站在天安门纪念碑附近组成背景墙,在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的时候翻出对应的颜色、拼成相应的标语。能够参加国庆活动,每个人都倍感光荣,这成为他们训练的动力,从正步走基础开始,到手持花束跟着旗语反复练习,从连团的分练到区里的整体合练,大家都精神饱满,格外认真。

终于迎来了这个让孙建华铭记一生的日子,令她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所有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后,现场作为背景的人们齐齐涌向天安门城楼,遥遥望向城楼上的国家领导人。

转眼到了第二年,孙建华随父母来到了甘肃。1978年,她考入了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1982年大学毕业,成绩优异的她被分配到了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1987年,在研究所的积极申报下,农业部的种子质量检验中心落户研究所,“检验中心主要负责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与检验工作。”孙建华和几位同事承担了检验中心的筹建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她退休时,检验中心已经发展到几十人的规模。

几十年间,孙建华跑过了北京和西北几省的很多市县,抽取种子样品,组织质量检验,为政府部门及种子的经营、使用者提供种子质量依据,并参加国家及部级草业科学研究项目,多次获得部省科技进步奖。

2012年,孙建华从自己热爱了一生的工作岗位上退休,整整三十年的种子检验,对她来说,平平淡淡又意义非凡。

1979

杨学震:

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强大

1979年国庆节前后,一场讨论火热的民主生活会在甘肃省夏河县县委班子中召开。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客观公正地开展着批评与自我批评。谈到武装部政委杨学震时,大家纷纷称赞他为人正派、工作能力强。

1962年,刚刚从教育学院文学系毕业的杨学震怀揣满腔热血申请入伍,被编入甘肃省军区部队,从此开始了长达24年的军旅生涯。

无论是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服役期间,还是在夏河县任县委常委、武装部政委时,杨学震都吃苦在前、勇于担当,在湿寒的藏区爬冰卧雪,在野狼出没的岗哨执勤站岗,下基层摸索民兵工作规律,与老乡交流促进军民团结……杨学震都未曾退缩过,甚至落下了腿疼的毛病,如今只能依靠拐棍缓慢行走。

1984年,46岁的杨学震转业到兰州大学,被任命为保卫部部长,之后又被调任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系党总支书记。在兰大的十四年间,他做了很多工作,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

退休后的杨学震将自己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雷打不动看晚七点的《新闻联播》,订阅《参考消息》等报刊,每天读诗词、看历史剧的几个小时亦是他最惬意的时光。采访时,他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喜欢的诗词、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记载着他的感想领悟,令人不禁感叹老先生的严谨认真。

“现在我们吃穿不愁,医疗报销比例高,社会治安稳定,真是感觉到很幸福。”这是一位有着56年党龄的老党员对祖国发自内心的表白。

1989

王民新:

在岗位上有所成绩

就是对祖国最大的贡献

1989年的国庆节,王民新老师是在忙碌中度过的——与同事讨论研究《甘肃公路交通史》系列书籍的编辑出版工作。该丛书于1997年获甘肃省社科“兴陇奖”一等奖。

彼时,大学出版社兴建正是个新兴事物,王民新在自1986年从地质地理系调入出版社、深入参与出版社建设初期的各项工作中,逐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编辑:至2004年退休,他编辑图书200多部,其中多部图书获国家级、省市级及行业奖。

2001年元旦前后,作为大学出版界代表,王民新应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华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新年座谈会;2002年国庆节前,他又受邀参加“中华百业杰出人物国庆座谈会暨国庆庆典”,2003年再次应邀参加并被授予“创业人才杰出贡献奖”。

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恍若看到了那个1966年毕业于兰大地质学专业的意气风发的青年,担任着《地质学基础》等八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自编的讲义摞成高高的书堆;望见了在东乡洒勒山脚下,他参加轰动世界的山体滑坡研究工作,执笔撰写建议报告并上报省政府,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感受到了一名担任出版社工会主席、直属分会主席、校工会委员直至退休后担任老年协会分会会长、支部书记的共产党员对党、对祖国的热爱和为他人服务的热忱之心。

2004年王民新退休,但他退而不休,担任《中华王氏通鉴》副主编,担任教协二分会委员,协助退休机关二支部、二分会做了大量的工作。2008年,他被评为兰州大学教协基层分会先进工作者,同年以及2012年,又先后被学校授予第二届和第三届“老有所为”奖。

1999

徐黎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写万字文,带万名徒

1999年9月下旬,徐黎丽老师从青海海北和甘肃河西走廊做田野调查回来后,就在国庆节期间开始紧锣密鼓地整理实地调查资料。

徐黎丽所做的这个调研,依托的是她1999年申请到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从这个项目开始,她从民族关系史研究转向了现实民族关系的调研。在多个项目的支持下,从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西藏到中蒙、中俄、中朝边境,她循序渐进地来到了祖国陆地边境地带,至今已走完中国陆地边境的99个口岸。

在此过程中,她凝练出了自己的 “四个万字”人生哲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字文,带万名徒。1999年便是她“行万里路”的起点。

2020年,由徐黎丽主编的《中国陆地边境口岸行》中朝卷、中俄卷、中蒙卷、中哈吉塔巴尼印卷、中缅老卷、中越卷等六卷丛书在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2022年,她主编的《中国陆地边境口岸志》六卷已通过人民出版社一校。这些珍贵的书籍资料不仅填补了陆地边境口岸整体研究的一些空白,而且也为民众边境交流、旅游、投资及深度融合提供了参考资料,更为这些调研成果写在文章里、“画”在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基地的地图上、申请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徐黎丽不仅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普查、抽样、深度访谈,而且耐心细致地教学生如何将实地调查资料变成读者读得懂且爱看的文字、帮助他们修改文字、提炼主题,直到他们基本掌握写作方法,即“写万字文“。从2002年开始带硕士生、2006年开始带博士生以来,徐黎丽已经培养了近百个研究生。虽然离“带万名徒”还差很多,但她希望在退休之前,能够为边境省区多培养一些硕士生和博士生。

2009

王兴君:

为祖国做点实事

作为新中国第14次、新世纪的第一次阅兵,2009年10月1日的国庆阅兵对新中国而言意义非凡。而此次庆典对彼时正在法国留学的王兴君老师来说意义同样重大,他在实验室通过网络独自一人看完了国庆阅兵。

“看到阅兵中的尖端武器时我很激动,想到了我爷爷作为一名炮兵参与和见证了国家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过程。那么时代使命落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时,我们就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是做结构健康监测的,一直在想有没有可能为我的国家做一些实际、具体的事情,看完后我就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于王兴君而言,回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点事”、使自己的所学、所思、所作变得有用,才是真正让他热血沸腾的选择。

回国的前提是真正增长科研本领,于是2009年从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博士毕业后,王兴君去往法国、比利时、德国的多所名校继续学习。走遍“千山万水”,2018年他回到祖国,加入了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在来到兰大的4年时间里,王兴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做出了不斐的成绩,先后发表SCI论文5篇、教学论文2篇、获得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同时兼任两家科技公司的研发总监,但参与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项目中才是让他感触最深的,“这会让我有民族自豪感。”

谈及往后的科研规划,王兴君毫不犹豫:“紧跟国家战略,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国家的战略需求日新月异,那么我无论是搞科研还是做教育,也尽量要多做一点事情。”

2019

王心语:

青春,为共和国庆生

“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我的祖国,我的人民’,感觉自己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作为仪仗队员参加了201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的王心语同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由衷地说道。

2017年,考入兰州大学文学院的新生王心语收到了一份别样的成人礼物——入伍通知书。盛夏,在烈日炎炎的训练场上军姿一站就是半天,“一般半个小时不到训练服就已经湿透了,训练结束时衣服都在滴水。”

作为仪仗女兵,举枪受阅是无上的光荣,也是巨大的挑战。要完成这个动作,女兵们必须用一根手指一个寸劲儿把7斤多重的礼宾枪拎到胸前,并且要动作漂亮。为了最后的呈现,平常训练时的枪要比标准的重量重一些,所以额外加练力量型科目成为了王心语的日常。后来,她发现自己拿枪的右臂与食指都比左边明显粗一圈,但她觉得很骄傲。

2018年7月,王心语因出色的表现得到了自己的第一次仪仗任务——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礼宾任务。2019年,她便被抽调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任务。

受阅距离96米,128步,每步75厘米,66秒通过,必须不差分秒、不错毫厘。为了队伍整齐,教官会用铁架子在队列前侧拉上一根根线,一列人的鼻尖、眼睛、帽檐等都要控制在同一条直线上,甚至枪口的角度都要一致。75厘米的步幅卡不准,队员们就趁休息时间在训练场上打满精准的步幅线,一厘米一厘米地计较;乐感不好就一遍遍踏乐练习,直到分毫不差。208天,最终呈现出了宛如一人的震撼效果。

重返校园的王心语依然坚守军人本色:严于律己、规律作息,早已成为生活习惯;积极投身防疫工作,成为了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不怕吃苦、迎难而上,力争在学习上有所突破。(兰州大学官方公众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