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A——平均成绩点数,是目前国内大学评价学生的关键指标。为了拿到更高的绩点,部分学生倾向于选择给分高的课程,这种选课策略,也会影响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图/图虫创意)
来源 | 公众号“软科”
对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讲,曾以为“分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已在高考后终止,却没想到,在大学里面,还有着这样一场“恶战”,名为“绩点之争”。
近日,北京大学校报发文《放弃绩点——成绩评定改革在“生科”》,调研学校成绩评定改革推行的情况。
图/北京大学校报官微
文中显示,在高强度的学业考核压力下,无数学生为了总成绩提高一、两分而陷入不必要的内卷泥潭。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展开试点改革,放弃GPA排名,实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
绩点之争
提到大学成绩,离不开“平均成绩点数”(GPA,Grade Point Average),这是目前国内大学评价学生的关键指标,在奖学金评选、保送生资格评选和申请国外大学时占据重要地位。GPA计算会将每门课程的绩点乘以学分,加起来以后除以总的学分,得出平均分,因此,学分不同的课程在GPA中的权重也有所不同。
大学里,绩点作为资源分配和人才竞争的“准入门槛”,几乎成为了学生的“生命线”。
在一篇《我国当代大学生内卷表征与归因研究》的论文里,正在攻读研究生的作者写大学里的现状:“他们可以不考虑个人学习志趣,活在被绩点统治的世界里。”真心交朋友,并不属于绩点范畴,并且最后所有手握绩点的人还要彼此PK......绩点之争,让大学变成了更加残酷的“后高考”。
绩点“厮杀”最为激烈的战场莫过于保研战场,以0.01分微弱优势胜出和0.01分惜败的案例屡见不鲜。绩点是保研考核的重中之重,多所高校在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办法中指出,申请条件是专业成绩排名“名列前茅”。
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办法
除此之外,在学校评奖评优中,在出国党申请国外高校,甚至在毕业求职过程中,绩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张必不可少的“门票”。
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2024年校园招聘公告
图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然而,一模一样的绩点,由于背后却经历了不同的评价过程,有着天差地别的获取难度。中国科学报发布的一篇文章中,有学者以美国大学的平均绩点为例,指出理科系平均绩点比人文学科要低0.4分,社会科学低0.2分。同时,不同学校之间的绩点难度也各不相同,有网友就曾在知乎上提问985是否有绩点给分偏低的现象,排名在前7%左右,绩点却只有3.5......一分一毫之差都能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
图源:知乎
多校革新
2015年,清华大学宣布全面改革现有学业评价体系,从2015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起,用A、B、C、D、F等12档等级记录学生的成绩,而不再是百分制。2019年5月20日,清华大学在充分听取了学生建议后,发布了GPA改革方案,方案提出,“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是教师的学术权利,教务部门尊重教师的学术判断,不在成绩评定工作中设置指导性的优秀率指标,”同时,2019年及以后入学本科生的成绩记载方式将不再有“对等百分成绩”。这项改革把打分权交还给了老师,充分给予了老师“评价自由”。
图源:知乎网友
2021年,复旦大学针对“绩点为王”的保研提出了新的举措,据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消息,复旦大学2021年公布的保研推免政策是,申请人平均绩点成绩被折算为百分制学业综合成绩,再按70%权重计入遴选总成绩,申请人参军入伍服兵役、参加志愿服务、到国际组织实习、科研成果优秀、竞赛贡献突出等指标,经学校推免生遴选工作专家审核小组严格审核认定后,按最高30分纳入遴选总成绩。”
此项改革引起了很多保研同学的焦虑,担心今后保研最终分数会出现“功利性地参加比赛,参加实习“,从而引发新的内卷,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增加的内容让评价依据更加多样,且国际比赛设置的评判标准相对比较刚性、过程可信,进而增加了对学生评价的刚性。就此而言,这是一项良性的改革。”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决定从2020级开始采取的“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方案中明确显示:不再计算GPA,全体同学用优秀率(A%)和优良率(AB%)替代GPA。在实行前,学院内对学生们组织3次问卷调研结果显示,试行等级制的支持度达到88%。
是手段不是目的
绩点制应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评判,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绩点制更加科学、规范,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励和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
正如中国科学报学者所说,“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应该更好地教育学生:从一所好大学接受一流的教育而不是专注于分数之高低,才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
对于处于竞争中心的学生来说,无论是绩点制,还是百分制,或是其他考核评价体系,都是一种“外视”,而真正重要的则是“内视”,是自我的实现和成长。成绩只是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伴生品,而每个人自身更多的潜力则需要“自我考试”才能够发掘。
正如中国科学报所说,“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应该更好地教育学生:从一所好大学接受一流的教育而不是专注于分数之高低,才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