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第六届弘农文化节在龙子湖校区繁塔楼CD间西侧广场盛大举行。
本届弘农文化节以“师生共享科技成果 担当理农兴农重任”为主题,通过专家讲解、展板童传、实物展示、品尝鉴赏等形式系统介绍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等科技创新团队的科技成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尤为重要。”农学院小麦育种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代表程西永对团队目前进行的小麦育种工作以及成果进行了基本介绍。他说,本团队通过基因组编辑、远缘杂交等方法,创制优异种质;针对制约小麦生产的瓶颈问题,培育抗逆性强和资源高效利用的优质小麦新品种;针对人们生活需求,培育不同类型的功能小麦新品种。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更大力量。
作为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团队中的一员,李浩川从河南农大玉米遗传育种的历史讲起,针对目前玉米育种过程中的多重问题,对团队目前的工作重点进行了简单论述,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讲解。他表示,团队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河南农大玉米人的艰苦努力,团队下一步将充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持续的科技、智力和人才支撑。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农学院水稻科技创新团队教师彭廷表示,多年来,团队立足河南水稻生产,围绕大穗型水稻品种弱势籽粒充实度差严重影响稻米产量和品质,解析了弱势籽粒灌浆充实度差的生理与分子机制,明确了以库容和根源质量为核心的弱势籽粒灌浆调控技术途径,创新了氧氮互作、化学调控提高弱势籽粒灌浆的关键技术,成果于2019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农学院花生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的成员张幸果受团队委托,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团队的基本情况。他表示,本团队针对我国植物油严重短缺及可持续发展对关键创新技术的迫切需求,紧密围绕着花生遗传育种基础理论和重大关键技术等问题,开展花生高质量参考基因组组装与功能基因组解析、花生种子含油量相关性状的理论研究、花生突变体库的构建与种质创新、以及花生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的培育与示范等研究。
伴随着粮食的芬芳,“第六届弘农文化节”正式开幕。河南农业大学校党委委员、农学院党委书记郭战伟针对各团队研究项目发表致辞。他说,各团队勇攀科技高峰、追求卓越的科学家精神,集中展示近年来作物学学科培育的新品种、新成果,科普农业知识,增强师生“三农”情怀,激发师生推进一流学科创建干劲,教育引导师生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持续增强学农爱农,勇担强农兴农重任的使命担当,努力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更大力量,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懈奋斗。
随后,河南农业大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农学院领导班子以及在校学生代表等人对此次弘农文化节的产品进行了品尝鉴赏。在欢乐的氛围中,活动迎来尾声。
据悉,弘农文化节是农学院实施弘农文化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16年举办首届以来,坚持每年举办一次,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弘扬农耕文化、传承农大精神、创新育人模式、打造浓郁的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校团文化氛围,增强了农科学子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