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网红客流已减半,一碗饭35元的日本快餐巨头,中国人吃不动了

曾经爆火上天,如今倒闭成片,日本最大餐饮连锁企业的“中国发展梦”,快要做不下去了。

“一份牛丼大盛,配温泉蛋和味噌汤!”

十年前,这句点单口令曾是无数白领的工作日标配。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日式快餐品牌之一,食其家用一碗均价25元的牛肉饭,在北上广深的写字楼商圈掀起日式快餐旋风。

高峰期单店日销超800碗,排队盛况堪比当下的网红奶茶店。

可惜时过境迁,据美团《2023中式快餐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日式快餐门店数量已经同比减少18%。

而作为这些日式快餐的代表品牌之一,食其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尴尬。

曾经占据核心商圈的黄金铺位陆续闭店,社交平台上的讨论量较巅峰期暴跌76%,甚至有人发现其部分门店已悄然撤下“全球门店超3000家”的招牌。

这碗曾让中国消费者惊艳的日式牛丼,为何成了快餐界的“消失的他”?

2008年,当中国快餐市场还被肯德基、麦当劳统治时,食其家母公司泉盛集团以“中国第一家24小时日式快餐”的定位登陆上海。

凭借工业化标准的出餐速度、稳定的品控和极具辨识度的红底白字招牌,迅速在商务区站稳脚跟。

巅峰时期的2019年,食其家中国门店突破500家,单店年坪效高达6.8万元,成为了日式快餐赛道当之无愧的王者。

最疯狂时,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商圈上演过"三店鼎立"奇观:

环球金融中心店、正大广场店、国金中心店呈三角形分布,直线距离不超过800米。

29元的温泉蛋牛丼套餐,吊打吉野家38元的同款,精准卡位“30元以下品质快餐”空白带,免费续饭的招牌,更是让健身猛男们直呼"老板大气"。

当年的微博热搜榜上,#食其家打工日记#话题阅读量破2亿,无数大学生把穿着红围裙的兼职照当作社交货币,消费者也用一大堆“打工人の救世主”这样的标签把它捧上了神坛。

午市高峰期,西装革履的金融民工们端着托盘,在商场过道里"罚站"等位,成为了CBD特有的行为艺术。

当年B站美食区有个经典梗:

"判断你是不是真社畜,就看你相册里有没有凌晨2点的食其家发票存根。"

然而,转折来得比想象中快。

2020年上海环球港负一楼,食其家关店那天的场景挺魔幻:

只见外卖小哥蹲在收银台前扫码退款,隔壁奶茶店排队的年轻人举着手机录短视频,配文"爷青结"。

那个曾经让都市白领甘愿排队半小时的日式牛丼饭品牌,如今在社交媒体上连骂声都稀稀落落,这或许才是最可怕的冷场。

打开大众点评可以发现,北上广深核心商圈的食其家门店数量较三年前缩减超40%,最惨淡的武汉光谷店在工作日午市只能卖出70份套餐。

小红书上"食其家"相关笔记,从2020年的月均1500篇跌至如今不足200篇;

抖音#食其家挑战#话题下,最新视频还停留在2022年春节。

这种颓势在财报上体现得更赤裸。

根据母公司Zensho控股的2023年报显示,中国区业务连续两年亏损,同店销售额下滑11.2%。

曾经引以为傲的翻台率从4.5次/天暴跌至2.1次,比隔壁和府捞面还低0.3个点。

很多网友把食其家的没落简单归结为"日式快餐过气",其实忽略了三重暴击的叠加效应。

首先就是快餐行业整体的“价格持久战”,把食其家逼进了死胡同,坚持了十年的29元套餐在2022年涨到35元,彻底打破了性价比神话。

要知道,这个价格可以买两份黄焖鸡米饭了。

对比隔壁的本土品牌,老乡鸡推出了18元三菜一汤,大米先生的自选称重模式把午餐均价打到25元以下,更别提街边小店了,这怎么打?

也难怪有消费者在微博吐槽:

"现在进店点完单,总感觉收银员在憋笑,这么普通的饭卖这么贵,也就你个冤大头还总来买账。"

更让食其家尴尬的是,还得数“日系同门”的背刺。

为了能在卷到飞起的中国市场上活下去,曾经并肩作战的吉野家开始“叛变”,推出了19.9元工作日午餐,直接击穿了食其家价格防线。

不仅如此,吉野家还在营销上狠下功夫,与元气森林、泡泡玛特联名,抢夺年轻客群,还开发了便利店鲜食,切入早餐和宵夜场景。

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让食其家腹背受敌。

当然这也不能怪吉野家搞背刺,当下大多数日本快餐品牌在中国的日子确实都不好过。

不得不承认,当代年轻人对"日式快餐"的认知早被便利店颠覆了,00后根本不买账。

全家和7-11的微波炉牛肉饭,打完8.8折后只要15.8元,饿了吗爆红包后实付9.9元还能送到工位。

有00后网友耿直吐槽:

"电梯广告里的食其家和K记M记摆在一起,就像周杰伦演唱会混进了彩铃歌手,土爆了。"

那些曾把食其家当作"人生第一顿体面工作餐"的90后,如今在美团优选抢着19.9元的预制菜套餐;

当年举着筷子等牛肉饭的大学生,现在更愿意为"盲盒奶茶"排两小时队。

有餐饮分析师算过笔残酷的账:食其家平均单店装修成本120万,而同样面积的书亦烧仙草只需40万。

当餐饮业的游戏规则从"吃饱"变成"晒照",重资产模式的日式快餐就像穿着西装革履参加电音节,怎么蹦跶都透着尴尬。

当中国餐饮市场进入“超细分时代”,食其家的困境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

曾经引以为傲的标准化、高效率、单品策略,在多元化需求面前可能瞬间变成枷锁。

这个日本国民级快餐品牌的故事,与其说是“被遗忘”,不如说是给所有餐饮企业上了一课。

在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战场上,没有免死金牌,只有持续进化的生命力。

遍地都是的肯德基和麦当劳,比食其家更加好找,而食其家如今也并没有培养出遍地都是的“麦门信徒”,和每到星期四张嘴就是“v 我 50”的肯德基忠粉。

对于苦苦挣扎的日式快餐,什么时候能把牛肉饭做得更低价、更好吃、更有新意的时候,当年那些说着“爷青结”的打工人,才会再次为那碗冒着热气的牛丼排起长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