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派健康近日发布的2024年度财报显示,公司总收入45.65亿元,同比下降3.1%,全年净亏损3.2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财报中,思派健康提到要继续精简特药药房业务,并重组惠民保业务,优化项目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作为一家以“健康险+健康管理”模式构建商业医疗支付体系的企业,思派健康近年来不断拓展惠民保、企业健康险以及专科药房业务。然而,从实际运营结果来看,盈利能力仍然面临挑战。惠民保业务虽然带来了庞大的客户流量,但目前面临限制发展的一些市场条件;特药药房业务因高成本和盈利困境正经历大规模收缩;企业健康险业务虽保持增长,但仍需进一步整合医疗资源,提升竞争力。因此,思派健康的业务重组,核心目的在于盈利的迫切性。除了业务的重组之外,思派健康整合健康险和健康管理的模式还有很多挑战,最终能否摆脱亏损,我们对此存疑。
思派健康业绩:特药药房业务收缩导致营收下滑,全年净亏损达3.24亿元
根据思派健康发布的业绩公告,2024年全年,思派健康总收入为45.65亿元,同比下降3.1%。
营收包括商业医疗保险服务、医生研究协助业务以及专业药房业务。2024年,商业医疗保险服务业务收入增长显著,达到1.93亿元,增幅为18.9%。其中,企业健康险收入6,871.8万元,同比增长39.6%;惠民保业务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9.9%。
健康保险服务收入呈现随着规模扩大而增速放缓的趋势。据此前数据显示,2020-2022年,思派健康健康保险业务增速为1344%、189%、49%。2023年,健康保险服务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17.4%。2024年的收入增速略有回升,为18.9%。
医生研究协助业务增长9.9%,收入为3.98亿元。专业药房业务39.75亿元,同比下降5.1%。
思派健康的总毛利润为3.86亿元,同比下降6.8%,显示出整体盈利能力的轻微下滑。
在业务细分方面,健康保险服务业务毛利润为1.22亿元,同比增长17.4%,成为增长最快的板块;医生研究协助业务的毛利润达到1.22亿元,同比增长6.0%;特药业务的毛利润为1.43亿元,同比下降27.2%,是拖累整体毛利的主要因素之一。
总体来看,公司整体毛利率为8.5%,较去年的8.8%略有下降,而营业亏损缩窄至2.38亿元,同比减少12.2%。
2024全年,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3.24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2.56亿元大幅扩大。
思派健康业务布局如何?
惠民保、特药业务重组,企业团险持续扩张
在财报中,思派健康透露要重组资源及组织架构,包括对专科药房业务及惠民保险业务进行重组升级,进一步提升业务协同效应及运营效率。
据悉,思派健康已于2024年底启动专科药房业务重组进程,旨在加强支持健康险业务的药房业务的药品管理能力,优化门店布局,加速扭亏。重组将于2025年继续进行。
同时,思派健康计划于2025年启动惠民保业务重组,重点优化项目运营效率及盈利能力, 充分发挥惠民保与健康险服务业务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业务整体竞争力。
惠民保:作为商业医疗支付体系的流量入口,但规模与项目较小
从2019年12月收购保险经纪牌照并推出首个惠民保计划以来,思派健康在惠民保业务已经深耕了5年多。
作为一家采用“健康保险+健康管理”一站式服务模式构建商业医疗支付体系和服务网络的公司,思派健康入局惠民保,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首先,惠民保作为一项业务本身具备盈利潜力,公司能够通过商业模式实现稳定的业务增长。其次,思派健康在初期汇聚了一批在惠民保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这些基因为惠民保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最后,从公司运营的角度来看,惠民保本质上是一种流量型业务,能够帮助思派健康获取大量潜在客户,进一步推动整体健康管理和保险服务体系的扩展。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思派来说,惠民保业务的成本有两块,一个是收购经纪牌照的成本,另一块是人力成本。
那么思派健康的惠民保业务进展如何呢?据其官网显示,目前思派已推出“广州惠民保”、“惠民保(惠州)”以及“惠蓉保(成都)”等项目。
2020年,思派健康的惠民保覆盖人数590万;截止2022上半年,惠民保覆盖人数1,100万;截至2023上半年,思派健康通过惠民保业务,向1个省份及19个主要城市的居民提供服务,在保个人会员超过1,300万人,较2022年同期增长约14.2%。
虽然覆盖人数增长可观,但与同业相比,思派健康的惠民保业务规模不够大。以圆心惠保为例,2020年,圆心惠保惠民保业务覆盖650万;2021年年底,圆心惠保已经覆盖2,580万人。
在惠民保项目数量上,差距也较大。根据圆心科技招股书,该公司协助政府及保险公司在超过120个城市推出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镁信健康发布的信息显示,该公司惠民保累计覆盖近160座城市。
从整个市场来看,惠民保业务增速下降,药品理赔支付规模也不是很大,可能会对思派健康的这块业务也产生影响。业内人士指出,惠民保本身在商业逻辑上有些问题,存在极强逆选择,并不是一个市场化的项目,偏离了保险本质。
只有少数地区,例如,浙江的惠民保模式存在一些机会,一方面是与医保账户绑定,此外无强制性的购买从一定角度减少了逆选择。在其他地区,保险公司亏损,意味着不太可能会有服务,再者就是无法提供保障。
企业健康险业务:快速增长,但融合医疗服务有三大挑战
思派健康的企业健康险业务与多家大型保险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差异化、有竞争力的健康险计划,为企业量身定制的保险保障方案,同时根据不同类型企业员工健康状况、职业特点、行业危险因素等,有针对性地提供企业健康管理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满足员工全面的健康及医疗需求。
截至2024年底,思派健康为全国各行业476家龙头企业提供专业服务。该类服务覆盖会员超过110万,续约率达约103.5%。
对于团险业务,据介绍,思派健康的逻辑在于,思派健康对标联合健康,后者也是以团险业务起家;在此基础上,团险业务基于企业级别的合作,能够为思派提供整个流量池;第三点是有了团险业务,大型企业会建医务室,从而将医疗嵌入业务中。相比于保险经纪这种成本高、没有想象空间、资本市场不买账的业务,嵌入医疗,实现保险和健康业务乃至药品的结合,才有想象空间,这也是联合健康的盈利所在,即卖药,保险为联合健康提供现金流,而真正带来盈利的是卖药。
但是对于思派来说,要想跑通这种模式,还存在几个门槛。
第一是与中国的医疗体制有关系,公立医疗体系太强,私立基本上没有太多机会;第二,团险的对象是在职员工,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这些人的医疗的诉求不高;第三,思派延伸了一个家庭的概念,将保险以及医疗往家庭里推。然而,在国内,由于尚未形成很好的分级诊疗体系,对家庭医生的认同度不够,所以挑战比较大。
目前,由于惠民保业务的调整,团险也是思派健康主要聚焦的业务。但放眼长期,思派的模式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随着医改的DRG付费、集采,再加上年薪制,导向是培养私立医疗市场,并培养保健意识。以你次,政策面上对思派健康较为利好。目前市场上的几家同类公司,思派健康的战略眼光比较有前瞻性,值得看好。
特药药房业务:盈利性不行,门店缩减
惠民保业务之外,思派健康也已经对特药药房业务进行重组,具体包括两部分。
2023年下半年精,思派健康开始精简特药药房的药物分销业务,原因是该业务不再符合公司基于“健康保险+健康管理”模式设计的长期发展战略。
从数据来看,2024年上半年,药物分销业务收入下降约69.6%,至约8,386.3万元;2024全年,药品分销业务产生的收入下降约58.4%,至约1.618亿元,占期间综合收入的约3.5%。健康险服务、医生研究援助及专科药房业务(不含药品分销业务)实现收入约人民币44.04百万元,较2023年增长约1.9%。
2024年底,思派健康启动专科药房业务重组进程,旨在构建更符合需求的医疗服务支撑网络,优化门店布局,加速扭亏。
简单来说,就是收缩药房门店规模,聚焦经济发达城市,提升单店服务地域覆盖率及容量,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和数据能力加速数字化转型,实现更好的运营效率和精细化用药管理。
从门店数量来看,2024上半年,思派健康在国内66个城市经营92家特药药房,到了2024年底,该公司仅在国内40个城市经营53家专科药房,药店均位于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公司将在2025年上半年继续进行该重组项目。
据财报显示,目前,思派健康的重组成本约为2,230万元,主要用在了专科药房业务战略转型,其中包括员工优化遣散费用约1,050万元、牌照减值损失约840万元以及其他资产损失约340万元,包括处置物业、厂房及设备、终止租赁等。
对于这块业务的调整,专业人士指出,在资本市场不好的大前提下,创企公司面临盈利的压力,因此要砍掉不赚钱的业务。在思派的药房业务中,DTP药房本身不赚钱,所以一直在减少药房数量。
从采用“健康险+健康管理”双轮驱动模式以来,思派健康已经走过了多个年头。而今,在内外压力下,思派健康开始改头换面,对特药药房业务精简,同时也要重组惠民保业务。
需要指出的是,在思派健康的几块业务中,目前真正赚钱的是保险经纪业务,DTP药房还在亏钱。这一点解释了思派为什么要精简药房业务,但不能解释重组惠民保业务的原因。
结合目前市场现状来看,惠民保增速放缓,多家险企宣布退出业务,思派健康的此次重组,代表了惠民保市场上健康险创新参与者的最新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