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小面:赴港IPO的资本迷局与重重隐患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遇见小面,这个从广州体育东横街起步的小店,在短短十年间成长为拥有380家门店、年入11.5亿的行业巨头。然而,这家以重庆风味小吃闻名的品牌在追求扩张的路上却遭遇了重重挑战。尽管其营收增长迅猛,但背后隐藏的财务压力、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与同行相比的劣势,都让遇见小面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遇见小面的成功离不开资本的支持。自2014年成立以来,公司累计完成了八轮融资,融资总额约2亿元。资本的注入推动了遇见小面的快速扩张,门店数量从最初的几家迅速增加至360家,并计划在未来三年新增440—530家门店。然而,这种激进的扩张策略也带来了巨大的财务负担。截至2024年底,遇见小面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9.86%,流动负债净额达到了惊人的2.42亿元,而流动资产仅为2.48亿元,流动比率低至0.5,远低于健康的1.5标准。这意味着,如果无法通过IPO获得新的资金注入,遇见小面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财务状况并不乐观的情况下,遇见小面依然选择突击分红。根据招股书,2023年和2024年,公司分别宣派股息1950万元和1470万元。这种做法无疑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压力,特别是在负债高企的背景下显得尤为不合时宜。外界普遍质疑,这是否是在为上市做准备的过程中采取的一种短期利益最大化手段,而非着眼于长期发展的稳健策略。

除了财务上的困境,食品安全问题也是遇见小面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近年来,有关遇见小面食品安全问题的投诉层出不穷,消费者反映在外卖中发现异物、用餐后出现腹泻等症状。官方检查也不容乐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多次通报涉及遇见小面门店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也严重影响了品牌的信誉度。餐饮行业的信任成本极高,一旦发生系统性食安事件,品牌修复的成本将远远超过短期内的利润损失。因此,如何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成为遇见小面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与同行相比,遇见小面的优势在于其标准化运营模式和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三位创始人凭借“理工男”的思维重构了重庆小面的商业逻辑,建立了核心酱料由中央厨房统一生产的标准化操作体系,实现了全国门店口味误差率低于5%的目标。此外,遇见小面还推出了多种差异化产品,如小锅冒菜、抄手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然而,当谈到盈利能力时,遇见小面则显得相对薄弱。其单店净利润从18.2万元降至16.9万元,平均单店日均销售额也在逐年下滑。相比之下,其他中式快餐品牌虽然规模较小,但在盈利能力和市场渗透方面表现更为出色。例如,和府捞面凭借独特的品牌定位和高效的运营管理,在市场份额上领先于遇见小面。

与此同时,遇见小面在下沉市场的拓展同样面临挑战。随着一线城市市场竞争的加剧,遇见小面开始尝试向二三线城市扩展。然而,这些地区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而遇见小面的客单价相对较高,使得其在这些市场的竞争力受到限制。此外,下沉市场分布分散,食材运输和冷链覆盖难度加大,进一步增加了运营成本。据艾媒咨询的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于中式快餐价格的接受程度多集中在20元以下,这对于客单价达到32元的遇见小面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

面对上述种种挑战,遇见小面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方向。一方面,需要优化财务管理,降低负债水平,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提升品控管理水平,重建消费者信任。同时,在下沉市场的拓展过程中,还需考虑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性价比,以吸引更多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留给遇见小面的时间似乎并不充裕,能否在即将到来的IPO中成功突围,仍有待时间检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