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若无特殊政策支持,中国旅游业需至少2年恢复期 | 凤凰网文旅智库专访

“旅游业恢复并非是行业本身的问题。支撑中国旅游的是三个市场——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要恢复到疫前水平,必然是三个市场同时恢复⋯⋯2023年是启动与恢复,2024年则是调整与重构。”
点击收听本新闻
听新闻

疫情三年,文旅行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出境旅游持续“冰封”、跨省游常态化“熔断”,致使文旅行业的发展被迫按下了“暂停键”。

近日,全国疫情防控措施迎来进一步优化。旅游业终于盼来了新的转折点。对于行业的复苏前景,业内人士怎么看?会出现“报复性消费吗”?即将到来的2023年又会有哪些新趋势?文旅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哪些助力?

站在历史的分水岭,凤凰网旅游对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凤凰网文旅智库专家张进行了专访,聚焦2023年文旅业复苏关键词。

整理|李楚薇 策划|许玥

(以下内容根据张辉口述整理)

01

“任重而道远:至少需要经历2年的恢复期”

“新十条”的发布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是利好,这也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开始进入恢复阶段,但我认为,对行业来说,这仅仅是按下了复苏进程的启动键,并且恢复的力度不会太强。

从消费者心理的层面,出游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旅游是人员流动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空间的聚集,此次“新十条”的发布虽然对人员的流动限制减少,但是它的防控措施已经发生改变。之前我们的防控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现在是国家和个人联合责任的状态,在之前严格的防控措施下,大众有健康码、落地核酸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出游的安全,而如今这些限制取消之后,从大众的心理层面来说,流动的意向以及需求必然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旅游规模性的恢复。

从旅游市场的需求结构说,在疫情之前,支撑旅游业“半壁江山”的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疫情对于老年人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现在的防控重点是老年群体,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群体的出游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那么这也将影响到国家整体旅游市场的规模。

旅游业的恢复取决于大众旅游市场的恢复,三年疫情对于大众的收入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那些自由职业群体,受到的影响更大。在自身经济收入大幅降低的情况下,旅游消费必然存在较大的时滞性。人们首先要获得稳定的收入,才会考虑旅游问题,这种情况下,也将放缓中国旅游业恢复的时间。

支撑中国旅游的是三个市场——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中国旅游业要恢复到疫前水平,必然是三个市场同时恢复。从恢复的顺序基本上是先国内,再出境,最后入境,按照这样的恢复顺序,这条路还是非常漫长的,特别是入境旅游,除了政策的放宽之外,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除非有重大的政策作为支持,否则恢复的过程相比起来比较缓慢。

从供给侧的角度,旅游市场想要恢复,首先产业链要恢复。疫情的三年,旅游企业受到很大的影响,要解决的是旅游人才流失的问题,其二是旅游业务的恢复,其三是旅游产业链的重新构建,所在这些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

综合以上5个方面,中国旅游业的恢复任重道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从市场的可行性来讲,恢复的过程中,高端的旅游消费是值得注意的。疫情之后,大众化的旅游群体承受很大的经济压力,但是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他们的出游需求会率先释放。

总结成关键词的话,我认为2023年是启动与恢复,2024年则是调整与重构。

02

“旅游业的恢复不仅是行业层面的问题”

尽管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但旅游业的恢复对于国家来说是必不可缺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强国的过程中,旅游行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以下几点原因:

旅游业可以成为国家经济逆周期和跨周期的重要引擎。在我国40年发展中,中国旅游业都是顺周期发展的,虽然逆周期我们出台了很多政策,然而旅游却没有成为逆周期和跨周期的重要引擎。⽐如1997年的逆周期提出了房地产、交通运输业、通讯业、旅游业四个行业发展的问题。其他三个⾏业蓬勃发展起来,旅游却没起来。2008年⾦融危机,也是在逆周期⾥⾯,旅游业出台了⼀些政策,国务院发了⼀些⽂件,但是真正做起来的是互联⽹企业,数字产业,包括新媒体,这些产业都是在2008年以后崛起的,旅游⼜没起来。我认为,从我国社会经济大环境出发,旅游业可能会成为逆周期和跨周期国家的产业调整中的一个重要引擎。

旅游可以成为我国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式。⽬前我国进⼊到后⼯业社会发展时期,旅游的发展可以为城市的更新注入更大的能量,成为多数城市更新的一种方式。近一段时间,我国多个城市提出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目标,充分印证了这个问题。如原本是⼯业城市的⼤庆市,如今已经向旅游城市转变。可以预见,旅游将成为未来城市功能转变的一个发展重点。

旅游可以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我们原来采取的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方式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方式可以推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但乡村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乡村发展得不到发展,共同富裕的问题就很难解决。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发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路径。旅游业成为平衡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这个大问题的重要产业。旅游为破解了城乡经济⼀体化提供解决方案。在工业化发展方式下,城乡之间的流动多是乡村⼈到城市,在旅游化发展方式下,特别是乡村⺠宿的发展,一大批企业家、艺术家、知识青年回到农村去搞民宿,形成市场化的上⼭下乡,从而推进了城乡经济⼀体化发展的格局形成。

旅游可以为相关产业发展赋能。在中国经济“逆周期”发展阶段,一个产业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否能为相关产业发展赋能。旅游关联性的经济特点,决定了旅游赋能的力量。例如:游艇旅游、房车旅游以及技能性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只要我们在消费端、需求端稍微进⾏政策的突破、制度的调整,旅游的经济影响就会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延伸,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新机。例如三亚原本是发展观光旅游,⽬前正在发展技能性旅游,滑⽔、滑板、潜艇,快速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旅游可以成为现代文化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报告中提出两个结合,第⼀个结合是把⻢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个结合对旅游意义很⼤,是把⻢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化相结合。很多传统⽂化是在农耕时期形成的⽂化,在⼯业化社会中,这些⽂化的保护传承⾯临巨⼤挑战。例如,福建的妈祖⽂化是受航海捕⻥业态影响形成的,如今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变化,妈祖⽂化传承与保护⾯临诸多问题。而旅游业深度挖掘了在地文化的价值,这些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近年来我国的古城、古街的保护与恢复,包括非遗的挖掘与传承,这些都是旅游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旅游也成为⽂化进步发展的重要领域。

旅游可以成为⽣态⽂明建设的重要⽅式。对于⽣态脆弱地区如四川的阿坝地区,⽆论是发展⼯业还是农业都有局限,但可以通过旅游这种形态来创造⼀个⽣态保护的经济模式。我国生态地区可以生态资源因地制宜,通过旅游业态以保护⽣态和发展经济,旅游在成为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很好的保护了生态环境,创造了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从以上几点的角度,也说明旅游行业的恢复并非是旅游业本身的问题,也应该是国家层面的大事。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市场自然恢复以外,国家也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来帮助旅游行业的恢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