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师”育新人 “助学”促成长——记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百师助学”特色品牌活动

自2019年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启动“百师助学”活动以来共有358名党员志愿者结合专业特长,通过零距离“一对一”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对帮扶学生开展思想引导、经济资助、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等。在主题教育期间,学校再次完成本批次126名党员志愿者与受助学生“一对一”结对工作。个性化的助学和指导不仅打通了服务学生的“最后一公里”,极大地提升了育人效果、增进了师生感情,探索出了一条党员助学育人的新路径。

爱之切,牢记立德树人“育人之心”

“教育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叶俊老师在谈及“百师助学”的体会时,饱满深情地说道,“转化后进生工作的关键和总体要求是要坚持‘三心两信’,所谓‘三心’就是爱心、信心、耐心,所谓‘两信’就是信任、信用。”叶老师需要帮扶的学生存在学习习惯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沉溺于手机等情况。对此,叶老师首先转变自己的观念,“教书育人,无论是习惯上还是事实上,人们总是自然地将教书放在第一位。但在职业院校育人更重要,后进生普遍缺乏信心,只要我们正视现实,思想上不歧视他们,感情上不厌恶他们,看到他们身上可教可塑的一面而永不放弃,把握转化的契机,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化后进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开展这项工作,首先需要教师有忍耐心,要打持久战,千万不可急躁粗暴。“在转化后进生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对后进生做了许多工作,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转变却很慢,收效甚微。每当遇到这种状况,作为教师务必要先稳住自我的情绪,要明确:事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量变是漫长的、曲折的,量变到了必须的程度才能引起质的飞跃。后进生的基础差、起步小、与优生的差距大,哪怕是点滴的成绩和进步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哪怕学生的进步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都要善于捕捉、善于发现,让后进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半途而废,浅尝辄止,让后进生继续老牛拉破车,仍旧破罐子破摔。“对后进生的转化要具有十足的信心,要始终满腔热情,有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狠劲。后进生的转化和进步总是一波三折、螺旋上升的。所以在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现象,教师应冷静对待、正确引导,用教师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师德给后进生以宽容和谅解”。经过2年多的帮扶,叶老师帮扶的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学习干劲提高很多,毕业当年成功升入本科学校继续学业,现在在积极准备考研。

情之深,始终秉承师德“仁爱之心”

“对待帮扶对象的选择,是在双向互动中确定的,除了生活和学习上必要的关心外,帮助学生找准方向,找对道路,并且以自身行动感染和帮扶更多的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金川老师总结说道“我所帮扶的张敬贺同学,2021年获得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2022年专升本考试中以总分第一名的身份考入安徽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入学后,张敬贺创立共享学习平台“卷屋自习室”,目前该平台已经帮助更多的学子成功上岸专升本考试。像张敬贺同学这样想通过学习提高自己,改变命运的学生,主要采取的是思想帮扶和学习帮扶。”

党员教师韩齐慧帮扶的学生性格偏内向、易敏感,与室友交流存在问题,学习上也有困难。针对这种情况,韩老师坚持“三个做到”:一是做到"真诚"和“耐心”,她认为在帮扶的过程中,对待学生要用心用情,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有虚伪与欺哄;二是做到"接受"和“引导”,感受她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状况,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冷漠,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接受他们的情绪,并进行适当地引导;三是做到"理解"和“包容”,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理解学生的外在表现,通过教育使他们实现向"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转变。

韩老师说“我不是经验丰富的学生工作者,也不是善于观察人心理活动的心理学家,但在与学生谈心谈话的过程中我放下老师的身份,作为同是护理专业出身的学姐与其进行聊天,耐心地倾听学生诉说,并且用爱心安抚学生,针对性制定帮扶方案,在帮扶过程中始终秉承着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将心比心,慢慢引导她正确处理与室友之间的问题。经过帮扶后,逐渐看到了学生脸上的笑容,从第一次坐在我面前忍不住哭泣到笑容满面跟我谈笑风生,再到成功就业,我内心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意之坚,发扬无私奉献“赤子之心”

张朝朝,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20级1班学生,班级团支部书记、学院学生会主席。2021年因家庭经济困难列为“百师助学”帮扶对象,为校党委书记董亚杰的帮扶学生。面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董亚杰书记不仅仅是在在经济上予以帮助,还在思想上予以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增强自信、树立信心、坚定信念、自立自强。在日常谈心谈话中,董亚杰书记给学生心灵的关怀和精神的鼓励。张朝朝同学先后荣获2021年度安徽省大学生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竞赛二等奖、2020-2021学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2022年第八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021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目前参加2023年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招募“三支一扶”考试入围面试。

“总有一种真情能触动我们内心最脆弱的一面,总有一种人格会驱使我们不断的寻求自我完善,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这是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被帮扶的范同学的感言。在赵老师的帮扶下,范同学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成长为学校国旗护卫的队员,在学校举办的红歌合唱活动中担任领唱,并担任实习队长。

党员教师赵森介绍说“刚刚认识的时候,他很拘谨,不太愿意和我说话,交流成了问题。他觉得自己学习上努力了,但成绩却一般,家庭经济负担又重,经常性情绪低落。对此,学校组织活动时,我主动约范同学一起去观看;在食堂遇见了,我们就一起吃饭;交流学习时,我们各自谈谈自己是怎么学习和理解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我还特意体验范同学的学习方法,得到认可的时候,范同学非常开心。后来我们就越来越熟悉了,分享困惑或者一些快乐的事。”

行之实,坚守良性互动“稚子之心”

公共基础学院院长刘志梅对接帮扶的是一位刚入学不久的新生,这位学生性格偏内向、不自信,与其他同学沟通较少,学习上存在困难。经过三年的帮扶,该生担任班级学习委员,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2023年6月顺利毕业并在南京实现优质就业。

刘志梅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与交往状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帮扶的双边关系,影响帮扶效果。在帮扶过程中,师生关系是由浅入深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既可能向好的纵深方面发展,形成浓厚的师生情谊;也可能发生逆转,形成对立情绪,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刘老师结合自己人文专业背景,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多读经典,深刻体验传统文化蕴藏的仁爱、孝亲、责任、善良、勤劳、坚韧等优秀品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自己、开阔胸襟、健全人格。

“教师要保持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从心底去爱护、守护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把老师作为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老师诉说,让老师帮他出主意、想办法,教师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从而寻找出最佳的帮扶方法。” 她认为,帮扶学生是升华师魂的必然途径,只有在帮扶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学生的困难,感受到学生的不易,才能明确自身帮扶学生的光荣使命。学生在帮扶下取得一次次的进步,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获得幸福的同时,教师也体会到无与伦比的成就感,涤荡师魂。

在“百师助学”特色品牌活动中,党员教师志愿者踊跃报名积极参与,毫无保留地付出真心与关爱,他们不忘育人初心,牢记育才使命,结合受助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谋划,有针对性制定帮扶方案,确保帮扶“干的事”精准对接学生“盼的事”,把指导帮扶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相结合,同学业进步相结合,同以技脱贫相结合,同引领新担当新作为相结合,打造助学育人“升级版”。

主题教育期间,校党委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进一步深化拓展“百师助学”特色品牌活动,进一步引导激励广大党员以强烈的责任感服务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持续以真心守护学生,以真情引领成长,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师生心坎上,切实为学生谋利益、真正为学生办实事,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被帮扶学生中,60余名学生成功升入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蚌埠医学院等继续深造,报考升学成功率超75%,22人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12人在国家级、省级赛事中摘金夺银,荣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奖项,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医专学子。(文/程洁 姜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