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三水未来将走向何方? 五维解读城市三水“湾区战略图”

  如何抢抓湾区机遇、链接湾区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地区谋划城市进阶发展的核

如何抢抓湾区机遇、链接湾区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地区谋划城市进阶发展的核心议题。如何彰显城市三水的湾区价值,也是当前三水奋力破题的核心。

昨日召开的一场专家评审会,向人们展示了三水区对这一议题的最新且十分系统的思考成果——《三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概念规划》(以下简称《概念规划》)。

这份《概念规划》从战略层面出发,以三水中心环线围合而成的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科学研判、深入思考在粤港澳大湾区机遇,在全力争取重要外部轨道交通设施覆盖的基础上,三水如何围绕中心环线范围内的几大交通枢纽站点,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凸显生态等特色优势,通过集聚化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之城、活力之区。

需要指出的是,《概念规划》强调的是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引导性,倾向于勾勒研究对象在最佳状态下能达到的理想境界。这份《概念规划》尚处于专家评审阶段,还会做细节上的调整和修订。

尽管如此,这份历时约10个月时间精心编制的《概念规划》,仍为我们理解城市三水的湾区价值和发展定位提供了重要参考。而其中提出的很多策略、建议,存在着很大的从蓝图变为现实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解读这份《概念规划》,就是解读城市三水未来走向的一种可能。

文/佛山日报记者马永钊 通讯员陆露丹

湾区维度:嵌入大湾区立体交通网络

三水为什么要选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编制这份《概念规划》?

“这个规划制定的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广东将在2020年完成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这将确定今后所有用地的布局。因此三水必须要抓住当前的窗口期,对城市未来发展做一些前瞻性、科学性的思考研究,并将成果应用到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去。”佛山市自然资源局三水分局总规划师叶卫庭说。

除了这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外,从内在需求来看,城市三水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也促使三水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总体性的长远考虑。

以往,三水的很多规划主要从实用性出发,过多迁就现状,欠缺更强前瞻性,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低效化、碎片化的用地格局。

此次从理想状态出发,跳出三水看三水来制定《概念规划》,可以说是一次规划理念上的新突破。“概念规划本身是一种在理想状态下的大胆思考,我们希望借此为三水未来发展明确一个方向。概念性规划虽无法定性质,但对三水发展具有重要而严肃的意义,将会上升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层面。”叶卫庭表示。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三水制定《概念规划》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通览全篇,答案显而易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大湾区建设是三水面临的历史性重大机遇,城市三水的谋篇布局理应牢牢建立在打造大湾区新兴之城、活力之区的基础上。

在粤港澳大湾区机遇下,《概念规划》确定了其研究对象,即三水中心环线(东至塘西大道三期并新建三桥接驳南岸、北至西乐路、西至防汛路和一环西拓、南连进港路)所围合而成的城市空间,既包括西南老城区、北江新区、三水新城等三水目前的城市核心区域,也包括三水南站片区,以及适当外延的部分城市产业拓展空间。

“我们的规划逻辑是,在全力争取重要外部轨道交通设施覆盖的基础上,三水如何围绕中心环线范围内的几大交通枢纽站点,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凸显生态等特色优势,实现集聚化发展,并最终将这些研究成果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中去。”叶卫庭说。

《概念规划》共由六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大湾区下的三水机遇再认知,大湾区下的三水发展定位,大湾区下的三水交通谋划,大湾区下的三水空间谋划,生态之都、水韵之城,近期行动计划。

城市维度:建设区域中心、特色节点

建设区域中心、特色节点,是《概念规划》 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区域发展格局后,为三水锁定的宏观定位。

这一定位并非创见,而是对三水既有思路的又一次印证。实际上,在2015年跨过GDP千亿大关后,三水一直在思考后千亿时代的发展路径。

此次《概念规划》提出,依托港澳资源优势与轨道网的普及,未来一些有特色的节点,将成为粤港澳合作的重要空间载体。比如三水有机会在文旅、科创、工业设计、离岸等方面构建新的合作平台。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是在生态文旅方面富有特色的三水释放价值的一个抓手。

从区位上来看,《概念规划》为三水提出了以下几个成为节点城市的发力方向:一是三水处于西南大通道和西江的交汇处,有机会成为粤港澳辐射大西南的新门户;二是向西依托珠江西岸传统产业优势,成为形成西江产业新走廊的重要节点,向东则接受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辐射,吸引创新和文化要素集聚; 三是疏解广佛部分职能,成为广佛肇轴线上复合型区域中心;利用“山水林田湖”齐全的生态环境,成为“一环创新圈”上生态 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综合以上的分析,《概念规划》围绕三水打造“广佛创智之城、岭南水韵胜地”的总体发展目标,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视野下三水的四大发展定位:珠江-西江经济带重要的产业策源地;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西拓的新平台;广佛肇都市圈的优质生活之城;一环生态创新圈上的绿色智造高地。

在总体发展策略上,《概念规划》建议,三水应依托外联区域交通,提升区位,融入湾区;积极重塑空间格局,集聚要素,强化平台;着力发挥生态优势,提升品质,塑造特色。

交通维度:借力外部轨道交通提升区位优势

要充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交通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如果不能在“轨道上的大湾区”里占有一席之地,那就相当于错失了参与新一轮城市竞合的“入场券”。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全力推进的也正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构建路-铁-空-港多层次枢纽和网络型的大交通格局。对于任何一个大湾区内的城市来说,这都是首先需要把握住的发展先决条件。

对此,三水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比如今年5月召开的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大会又一次强调指出,要展现三水在大湾区中的价值,首要一条就是搭立体路网,融入大湾区一小时经济、生活、生态和交通圈。

针对交通的先导作用,这次的《概念规划》为三水提出了几个具体的谋划和相应的对策:

一是充分借用轨道交通外力,提升区位,融入湾区大交通格局。具体对策为向上争取珠江肇高铁接入三水南站;谋划将广茂铁路三水-佛山段改建为市郊铁路,并与佛山新高铁站对接;积极推动佛山地铁4号线建设,并争取其东延至大塱山段;积极争取佛山地铁8号线接入三水新城。

二是用活放大既有站点资源优势,优化交通格局,提升城市能级。具体对策为谋划中运量(一种介于公交与地铁之间的公共交通工具)交通线路,串联三水新城、三水南站以及西南城区各站点; 尽快打通塘西线、防汛路,形成三水南站与北站之间、城区西部连接云东海站的快速连接通道,保证各片区快捷抵达车站;实施三水南站、北站等配套道路建设; 加快广云路-兴业路扩容提升,加强三水对接佛山西站的通道。

三是谋划西部沿江高速,打造三水第3条南北联系通道,快速连接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

四是提升内部连通水平,支撑强中心打造和空间格局优化。具体对策为完善城区次支路网,打通断头路,提升三水内部连通水平,重点加强三水新城与西南城区的道路联系,有序推进近期19项、中期14项、远期9项道路建设。

叶卫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骨架是由轨道交通构建形成的,所以我们十分希望能够争取到重大轨道交通资源的倾斜,在编制《概念规划》时也重点阐述了以交通为先导的内容。”

空间维度:构建“一环三组团”协同发展格局

在空间方面,《概念规划》认为,三水应该在城市建设上以人为中心,以三水中心环线范围为核心,通过中心城区资源整合、空间拓展、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打造品质之城。

目前正在加速谋划的三水中心环线快速路,其范围东至塘西大道三期并新建三桥接驳南岸,北至西乐路,西至防汛路和一环西拓,南连进港路,其围合而成的城市空间内包括西南老城区、北江新区、三水新城。

按照“区域性的站点应配置区域型功能,城市性的站点应配置城市型功能”的原则,《概念规划》提出,三水应构建“一环三组团三轴带六平台”的中心城区协同发展格局。

其中,“一环”即三水中心环线,“三组团”分别为注重产城服务的三水新城、强化本地城市服务的西南城区(老城区 北江新区)、借力高铁站点吸引深港资源的三水南站(亦称江南片区)。

在此基础上,《概念规划》还提出要构建三条轴带,进一步增强三水中心城区的集聚效应:一是东西向的区域联动轴,通过佛山地铁4号线和8号线,加强与大湾区及广佛核心区的联系; 二是南北向的创新发展轴,通过佛山地铁12号线串联东部产城发展片区; 三是同样南北向的生态文明带,通过生态轴串联生态文创片区。

而六大核心平台则分别对应着中心环线内分布的重要轨道交通站点和城市价值高地:

1.创智城:三水新城核心区,主要为产业服务、企业总部和公共服务平台;

2.智慧谷:以云东海北湖东岸科创园为核心,打造三水新兴产业和科创平台;

3.健康岛:以广佛肇城轨云东海站为核心,打造体育休闲、科教健康平台;

4.深港汇:立足三水南站,吸引深港优质文旅资源,打造深港飞地;

5.文荟坊:西南老城区,立足三水历史文脉,打造文化创意和特色商业平台;

6.北江芯:以佛山地铁4号线站点特别是大塱山车辆段为核心,通过站城一体,打造城市高端服务区。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每一个平台,《概念规划》还结合近期与远期发展愿景,具体列出了其主要功能及布局。比如创智城,建议在佛山双子星城所在区域打造一条长约3公里的三水中轴线,培育总部经济和商务中心。

生态维度: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

三水是珠角三角洲之源,三江汇流之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的“中国长寿之乡”,山水林田湖的自然风貌别具一格,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共建湾区优质生活圈,为大湾区7000万人提供绿色休闲空间,三水有责任更有优势。”三水区委书记黄福洪在今年5月召开的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说。

因此,《概念规划》在交通、空间两章论述之外,还另外单辟一章,针对如何将中心城区内的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在生态方面,《概念规划》提出,三水应重点梳理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北江岸、滨湖边、河涌旁、山林间四类地区,围绕滨水空间布局文创节点和公共服务,用绿廊轴线连接功能节点,围绕蓝天绿水资源打造森林公园、河口记忆、河心湿地等10个主题空间,从而将绿色元素引入各个城市组团,营造不同于大都市的三水特色城市空间; 塑造城市中的田园城市综合体,打造乡村振兴的三水模式; 以云东海湖为核心,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三水环境品牌。

评审会上,三水区城管、发改等相关部门,以及西南街道、云东海街道、乐平镇等相关镇街,分别就《概念规划》的内容提出了建议。

由佛山市规划城建档案馆馆长辛晓梅、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周锐波等5位规划领域的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则分别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了修改意见。

引导城市更新 激发老城活力

三水中心城区部分区域城市设计通过评审

昨日上午,三水还对另一份规划——《三水区中心城区部分区域城市设计》(以下简称《城市设计》)进行了评审。

据悉,这份《城市设计》旨在推动存量的城市更新,为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提供规划设计建设的约束。

《城市设计》提出,三水应融合本地历史文化和时代特色,在西南老城区内建设集文化创意、主题商业、历史博览、生态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片区,打造三水文化休闲水岸、城市服务升级示范区、滨江生态宜居社区,擦亮三水文化名片。

其规划愿景包括下面三项内容:

1.通过对旧城区进行改造,充分利用现状建筑,集中保留和修葺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改造街区立面,梳理公共开敞空间,置入商业、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功能,构建具有三水特色水乡情怀和记忆的街区,共同构筑传统岭南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相得益彰的“城市名片”。

2.通过改造有价值的区域,建设水文体创意艺术区、邻里集市、展览馆、艺术灯光广场、体育公园等城市休闲场所,为市民创造一个尺度舒适、充满活力的休闲场所。

3.结合三水的岭南文化、饮料文化等地域优势,引入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引领三水城市产城融合的新天地。

《城市设计》的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55.63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40公顷,占规划范围的93.89%。其设计特色包括“十里玉带”“活力淼城”“三街九巷”等。

文章来源:今日三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