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七夕拜魁星 宋代以后文人们为何好这一口?

七月七日拜魁星虽是迟至清代才频见于文献记载,但早在宋代就已经显山露水。这位在宋代的斜刺里冒出来的魁星神君,究竟是何方神圣?又是何种来历?

一、始于东南地区的七夕拜魁星风俗

提起七夕节,人们立刻就会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和拜星乞巧的风俗,在一般人的观念中,牛郎和织女一直就是七夕风俗以及七夕故事的主角,七夕乞巧节的起源本来就跟古人关于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天象知识密不可分。但是,在东南浙、闽、赣、台等地区,七月七日还被认为是魁星生日,在这些地方,长期以来就流传着七夕拜魁星的风俗,在七夕之夜跟织女一道粉墨登场接受人们祭拜的,不是织女朝思暮想的牵牛郎,而是一位面目诡异的魁星神。这是怎么回事?

揭秘|七夕拜魁星 宋代以后文人们为何好这一口?

七夕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至迟在汉魏之际已经成立,历代文献中关于七夕风俗的记载,所涉及的无非是拜织女、搭鹊桥、穿针乞巧、献瓜供枣之类司空见惯的关目。七月七日拜魁星之俗,在清代之前的文献中尚难觅踪迹,只是到了清代,才在一些文人诗文中频被提及。康乾之际,福建崇安(今武夷)学者董天工《台海见闻录》卷二载台湾祝七娘、七夕拜魁星风俗:

七夕为乞巧会,家家设牲醴、果品、花粉之属,夜向檐前祝七娘寿。或曰:魁星于是日生,士子为魁星会,竟夕欢饮。张巡方有诗:“露重风轻七夕凉,魁星高燕共称觞。幽窗还听喁喁语,花果香灯祝七娘”。

揭秘|七夕拜魁星 宋代以后文人们为何好这一口?

二、 魁星崇拜始于宋代

七月七日拜魁星虽是迟至清代才频见于文献记载,但早在宋代就已经显山露水。清代学者俞樾专门为魁星作生日诗,诗中:“宋代有轶事,流传自淳熙。魁星始临蜀,又向吴中移。及乎胪唱日,试卷帝亲披。甲乙忽互移,甲蜀乙吴儿。始叹太史言,占验不我欺。可知魁星重,自宋非今兹。”俞氏云云,指的是元代学者刘埙在《隐居通议》卷二十八《魁星移次》中记载的一件宋代轶事,其文谓:

淳熙中殿试进士,有邓太史者告周益公,魁星临蜀。胪传先一日,又告:夕有震雷,魁星自蜀移照吴分。及期,上忽以第一卷与第二卷互易之,吴人果第一,蜀人第二,当时咸奇验其言。此事甚神。前辈谓:古天官书无魁星之名,今所绘像又与斗魁不同,使此星即斗魁,安得移照分野,且移照又先以雷,尤为神异。

揭秘|七夕拜魁星 宋代以后文人们为何好这一口?

这个故事把魁星崇拜与科举制度联系了起来。科举制度兴于隋唐,但纵观唐代文献,并无以魁星喻状元之说,到了宋代,相关记载则频频见于文人的诗文之中了,足证此一观念始于宋代。

宋代文人赋诗酬答,常以魁星寄托科场蟾宫折桂或官场平步青云之意。姚勉一生勤奋好学,日诵数千言,自幼即有魁天下之志。宝佑元年殿试,果然独占鳌首,点为状元。大概正因为科场得意,故姚氏终生都对魁星感恩戴德。《雪坡集》卷四十七中收有拜魁星文三篇:《西涧书院祭魁星》、《正谊书院祭魁星》、《乙卯秋祭魁星》。此外,姚勉还撰有《魁星赞》、《惠应庙塑魁星像序》等文。

宋人对魁星敬之拜之,必定建庙立祀以安之供之。供奉魁星之所,即所谓魁星堂或魁星楼。直到现在,全国各地仍遗存有众多以魁星楼、魁星阁、魁星台为名的古建筑遗迹,明清地方志对各地的此类建筑,也多有记著。魁星楼之乐的建筑,常常建于书院、府学、乡校之内或附近,供当地文人士子拜祀祭奠,求取功名。此类建筑,同样始于宋代。

揭秘|七夕拜魁星 宋代以后文人们为何好这一口?

三、魁星之谜

那么,这位在宋代的斜刺里冒出来的魁星神君,究竟是何方神圣?又是何种来历?

要了解拜魁星风俗的来历,先要知道宋人所拜之魁星究为何星?对于魁星,宋人异口同辞,皆指为斗魁。北斗星共有七颗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形成一把勺子的形象,古人将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的勺子头称为魁,将玉衡、开阳、瑶光组成勺子柄称斗杓。宋人认为,其所拜的魁星,即指斗魁。文天祥云:

维极有斗兮,垂河汉以耀芒。耿众星之环向兮,俨黄道之开张。

古人相信人事系于天,星象的变化可以影响人间事务,因此就根据地上朝廷的官府和事务对星星一一命名,是为“星官”或“天官”,每一个天官(相当于西方天文学中的星座)相当于人间朝廷的一个部门,各有其名,各司其职。

揭秘|七夕拜魁星 宋代以后文人们为何好这一口?

鉴于魁星本身原本与文人无关,宋人为了给拜魁星找一个说法,扯上了文昌星或三台星,认为文人之所以崇奉魁星,是跟它附近的三台星有关。

姚勉《西涧书院祭魁星》云:“维斗有星,第一曰魁,上拱紫微,旁列三台,司文之权。”范成大《鹿鸣席上赠贡士》云:“登陆由来说四明,台星光处更魁星。”所谓“三台”、“台星”指的就是三台星,所谓“台星光处更魁星”、“魁星密映于台星”,意谓魁星与三台星靠得很近。按《史记索隐》的说法,文昌星是斗魁上面的六颗星,三台星是斗魁下面的三颗星,这两组星都紧邻北斗,斗为帝车,因此,古人就把这两组分居帝车左右的两组星想象为辅佐上帝治理天下的官府。“三台”,原本就是人间朝廷的官府之名,《后汉书·袁绍传》:“坐召三台,专制朝政”,“文昌”又寓有“文运昌盛”之义,而莘莘学子穷经皓首,所求的无非是科场得意、高官厚禄,所以文昌星和三台星就成为后世士子举子崇拜的对象,文昌帝君也就成了主司文士科名之神,深受历代文人的供奉。

可见,在宋代人看来,文人的功名利禄是由文昌星注定的。文昌、三台二星“司文之权”,史有明载,而斗魁毗邻文昌、三台,所以姚勉、范成大、戴栩等人就将当时文人之奉魁星,归因于“魁星密映于台星”之故。

揭秘|七夕拜魁星 宋代以后文人们为何好这一口?

此说貌似有理,实则也讲不通。若拜魁星与拜文昌果是同一渊源,宋人又何必节外生枝,在“文昌”之外另标“魁星”之目呢?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1613—1682)对文人拜魁星习俗之缘由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其《日知录》卷三十二有《魁》一文,即专论其事。顾氏称“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可见,以顾氏之长于考史,也对魁星崇拜之来历倍感迷惘。他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他认为魁星本来应作奎星,奎星才是主司文人利禄的“文章之府”,后人因为“魁”、“奎”二字声音相近的缘故,而将奎星误为魁星了。因此,世人拜魁星,实属阴差阳错,拜错了庙门。

始于宋代的拜魁星风俗,至清代更是蔚然成风,并从东南一隅流布遍宇内,清代府县方志中,多有关于魁星楼的记载。正是有感于此种风气,清季之末,一代学界领袖俞曲园,又是撰文,又是赋诗,对于魁星再三致意,并亲率门徒,奠酒陈诗,为魁星拜寿“敬以乞巧日,再拜陈一卮。不徒寿以酒,又且张以诗。光芒万丈中,如见鬇鬡姿。”

揭秘|七夕拜魁星 宋代以后文人们为何好这一口?

由此看来,自打七夕有了拜魁星求功名之俗以来,文人们就颇为重视,文人们虽然对其来历也说不清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文运平坦顺利的乞愿。

【更多精彩,请看下篇】

七夕拜魁星追踪:我在波斯神话里很帅 容颜为谁改变?

文章节选自《七夕拜魁星的异域渊源》,作者刘宗迪,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本文经授权后发表,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